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

学校代码:10200 学号:2012121236*****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姓名:* * *指导教师:* *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2年 9月目录摘要 (1)第一章教师 (3)一、认识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的特点 (3)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与职业魅力 (5)三、教师职业的国家要求与教师的专业素质 (7)第二章教育学 (10)一、认识教育学 (10)二、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体系 (13)三、教育学的学科魅力与学习方法 (14)第三章中国教育的世界根基 (17)一、世界教育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17)二、世界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1)第四章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 (26)一、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6)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28)第五章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流派 (33)一、进步主义教育哲学 (33)二、要素主义教育流派 (34)三、存在主义教育 (36)四、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37)五、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39)第六章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41)一、终身教育思潮 (41)二、教育个性化思潮 (43)第七章中国当代主要的教育哲学论题 (46)一、主体教育论 (46)二、素质教育论 (47)三、创新教育论 (50)四、教育规律论 (51)第八章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54)一、人的社会化的理论 (54)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57)第九章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60)一、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 (60)二、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62)专题十教育制度的社会基础 (66)一、教育制度形成的社会基础 (66)二、当代主要的教育制度 (66)三、教育制度的未来走向 (69)第十一章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71)一、教育目的形成的社会基础 (71)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74)第十二章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社会坐标 (77)一、教育的均衡发展 (77)二、教育的优先发展 (81)摘要【课程性质】“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亦是广大中小学在职教师全面深入研修教育学理论的专业基础性课程。

它涉及到教育学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是多学科视角下有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思想结晶。

其主要特点在于:第一,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围绕教育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基础等方面的经典理论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为提升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实践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注重经典理论的同时,适当增加教育理论前沿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对教育实践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为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二,理论性与实务性相结合。

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配置与理论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案例,既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育理论的内容,也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三,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在注重课程文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辅之以各种各样的趣味性学习资源,使感兴趣的学生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提升他们的自主发展意识。

【学分要求】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

【教学目标】1.在教育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维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拓展其理论视野,提升其理论意识、理论兴趣和理论境界。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与阐释,有效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帮助学生转识成智,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提升其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以教育实践为中心提高其教育理论的内化水平,并最终达成教育实践思维与教育理论思维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采取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科研的教学路线,帮助学生了解理论发展前沿。

本课程采取网络教学与集中面授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并重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媒体视频帮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前沿,分析教育案例,提升学生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诊断、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

1. 网络教学与个体面授相结合通过网络视频媒体进行理论讲解教学,以研究生个体自主学习视频为主,辅之以研究生的小组合作研究和教师的网络辅导答疑。

同时进行假期集中面授,以讲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教育理论的难点与重点。

2. 理论讲解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教学视频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在视频学习期间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

在面授时,教师以专题研究为主,帮助学生解决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3. 理论研讨与研究设计相结合采取在线研讨、面授研讨、个别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注重指导研究生运用理论诊断、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指导研究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审视,帮助学员确定研究课题和进行研究设计。

【考核方式】本课程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定,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教育理论诊断、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1. 在线测试每一个专题均提供在线测试题,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帮助研究生踏实理论基础2.在线思考每一个专题均提供思考题,以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理论分析水平。

3.个体面试利用面授时间进行个体面试考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态度动机等,督促学生的学习。

4.撰写论文学生上交本课程论文作业,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学习建议】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如下的学习建议:1.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视频学习主要以接受理论为主,为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引证和统一。

2.理论研读与问题研究相结合在研读理论的同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研讨、专家指导的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或者通过自身的行动研究加以解决。

3.理论分析与实践交流相结合在分析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其他研究生的交流,通过不断的累计和交流、通过同行之间的共鸣实现能力的提升。

第一章教师一、认识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的概念我国古代对教师就有过许多解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备注1]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备注2]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

”[备注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备注4] 我国古代对教师概念的揭示,多是从教师的人格、功能上来界定的。

到了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现代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教师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是指一方利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能力对他人的身心发展施以影响的“能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者为师”。

狭义的教师是学校产生之后,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门人员。

他们以学校为活动背景,与受影响的对象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和经常的关系。

因此,教师是指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教师职业的产生教师职业的产生是和学校的独立出现相联系的,有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才会有独立的教师职业。

此时的教师已经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而与政治活动、宗教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相比原始社会,这个阶段的教师相对固定,从教的意识和责任相对明确,因此,可以视为专门的从事教育的人,即狭义的教师。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出现,其中的促动因素有:(1)人类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原始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主要是部落、氏族的一些首领,以及经验丰富的老人和能人,他们是最初的教师。

但原始社会的教师只能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专门意义上的教师的出现,是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学校中的教师以“教”为“业”,教师成为他们的职业或职业中的重要部分。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教育活动第一次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产生了专门的学校,也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

所以,教师职业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后的结果。

(3)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要求也影响着教师职业的出现学校的出现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培养统治阶级政治人才的需要。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直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成为统治阶级实施教化、愚弄百姓的工具。

春秋末年的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率先办起了“私学”,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把“教”当作自己主要的生活方式的教师和教师职业,孔子也因此成为教师的鼻祖。

但古代私学的教师因不代表社会的要求,虽然也以育人为业,但仍不同于现在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发展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学校产生以后,官学[注释] 中的教师由官吏兼任,在西方则是由僧侣兼任,即“以吏为师[注释]”、“僧侣为师”。

与官学不同的是,在私学[注释] 中对教师没有上述的身份要求,但官吏、僧侣及私学中能充当教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要求,即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

因此,我们可看出,在学校产生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教师并不是专职人员担任的,教师职业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主要是因为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学生数量少,因此教师需求量也小,教师没有接受专业教育机构训练的必要,也就谈不上专业化。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随着班级授课制[注释] 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教师的职业培训被提上了日程。

一方面,因为班级授课制使教师之间出现了分工,教学活动变得复杂,对教师的从教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师。

于是,这两点直接促动了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

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La Salle)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开始。

1695年,德国的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施以师范教育,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

这些早期的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很短,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尚未进入正式的课堂。

到18世纪中下叶,教育理论有了长足的进展,师资培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教师从事职业训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