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
吴雪
在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想难住一个聪明的哲学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他:哲学是什么。
虽带有几分自嘲的意味,但这也确是世人对这门古老学科的固有印象,艰深晦涩从来与之相伴相生。
然而近日,哲学却一改往日的玄妙之态,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
江苏扬州一所小学,准备在今年秋天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的必修课,与传统课程语文、数学居于同等地位。
此举一经新闻媒体报道,网络上一片喧哗。
其中支持者甚众。
这不禁让人感慨,这个时代对于哲学这样边缘化的学科居然还藏着一种隐秘的热衷。
在支持者看来,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哲学,有利于开发心智,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反对者则认为,为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尚且有限的儿童,教授这门以深奥复杂著称的学科,无异于揠苗助长,也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这则新闻背后蕴含的儿童哲学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李普曼博士就创建了儿童哲学。
他希望以往被认为只有天才和极少数学者才能涉足的哲学,能被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
为了实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大胆设想,李普曼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工作,来到新泽西州创办儿童哲学研究所。
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
自古成功在尝试。
虽然饱受嘲讽和质疑,但由于李普曼的坚定和执着,儿童哲学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教育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而在中国,将哲学引进小学课堂,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扬州的这所小学并不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尝试者。
1997年,云南省官渡区南站小学就开始了儿童哲学课程实验,成为了全国首家进行儿童哲学教育实验的学校,并由学校老师原创编写了中国本土的儿童哲学校本教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儿童哲学课已成为了南站小学的一大特色,不少省内外学校也开始陆续引入。
虽然国内外都已经有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典范,但仍引来嘈杂众议。
其中缘由,恐怕也值得思索。
若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因是否该为小学生开设哲学课而争论不休的正反二方,对于哲学教育的理解就大相径庭。
反对者所不看好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哲学研究。
而支持者所推崇的,则是泛化思维下的哲学启蒙。
作为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笔者认为,若是以启蒙为出发点,让儿童接受哲学教育,并不是件怪事。
我们自然是不应该用古希腊“爱智慧”的片面之词来诠释哲学的。
但若暂且抛开那些繁复冗杂的哲学知识,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思考无止尽的追求。
这是任何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应该有所体现的。
但是否必须要通过设置哲学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哲学教育。
这是需要详加思虑和慎重对待的。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哲学课程,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首先,哲学
是一个庞大而冗杂的一级学科,要从中选取出适合儿童接受的部分,进行教授,在课程设计上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其次,开设哲学课程要求授课老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另外,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也是一大难题。
传统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英文,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
但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若直接套用到哲学课程,显然是不妥当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陷入一种“唯课程论”的怪圈。
近些年来,国学进课堂、足球进课堂、法律进课堂……似乎社会上兴什么,或是缺什么,就都要走进课堂才算罢休。
非要开了课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狭隘的认知,也无疑为学校增加了负担。
教育不应只是学校的专属品,课堂也不应成为唯一的求知途径。
家庭和社会也从来不该缺席。
但以上的困境倒并不意味着哲学教育无路可走。
儿童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它关注的并不是康德、苏格拉底、海德格尔等哲学知识本身,而是他们对哲学的探寻过程。
在传统的课程中仍然可以渗透。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引导儿童阅读相关的哲学书籍,在历史课堂上,讲授哲学史上有趣的事件,都同样可以达到哲学教育的目的。
无论哲学最终能否走进小学生的课堂,儿童哲学教育能够掀起热议,已经足够使我们感到些许欣慰。
这折射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试以外的教育,开始意识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身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
网络的膨胀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快捷与方便,过去的口口相传与之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置身在这一场大众舆论的狂欢中,偏激的言论、混乱的逻辑、变动不居的标准,也时时可见。
斯宾诺莎在《知识改进论》一书中写道:心灵所知愈少,而所感觉愈多,则它虚构的可能性必定愈大。
若每一个人都任由听从直觉的支配在命运中随波逐流,那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超越的思考。
我们每天照旧用手机确定约会、收集笑话。
我们困于生活,思考似乎成了世上最辛苦的事。
这未必是“错”,但终究是“缺”。
时至今日,大学毕业,走完了学校教育的路程。
仍然相信,教育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正是如此,独立的思考才显得更为珍贵。
这样稀缺的美德,也应该毫无保留地教予孩童。
并无新见,因我们从不缺见解,缺的是起而行之的大担当和行之能成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