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气分析指南解读-《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课堂PPT)

血气分析指南解读-《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课堂PPT)


采血 准备
患者手臂完全伸展,转动手腕使手心向上 必要时可使用小枕帮助肘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穿刺点 位置
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纵轴,交叉 点周围0.5厘米范围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2 肱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穿刺 采血
进针角度为45°,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 止血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4
一、背景介绍
2. 动脉血气分析检测适用人群
• 需对氧疗、机械通气等治疗反应进行评估的患者 • 需对循环功能不全进行评估的患者,如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心输出量过低、
心肺复苏术等
5
一、背景介绍
3.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人员资质
• 具有执业资格、并接受过规范的理论和操作培训的医师、护士、呼吸治疗 师、技师等
• 碘伏(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 70%酒精
03
采血器具
• 推荐使用一次性专用动脉采血器
05
锐器盒
环境 准备
物品 准备
纱布等
02
• 纱布块
• 无菌棉签
• 棉球等
04
手套
冰袋或冰桶
06
• 如果无法在采血后30分钟内完成检
测,应在0℃~4℃低温保存。
患者 准备
信息 记录
1. 3 患者准备
患者身份识别
患者评估
• 不推荐将肱动脉作为动脉采血的首选部位 • 当桡动脉不能使用时,可选用肱动脉进行 • 动脉穿刺不推荐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进行肱动脉穿刺
2.1.2 肱动脉
穿刺点 • 肱二头肌内侧沟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或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
纵轴,交叉点周围0.5厘米范围。
注意事项 • 由于肱动脉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穿刺及
2.2.1.3 采血准备
• 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 上肢外展,手掌朝上,手指自然放松 • 腕关节下垫一小软枕,帮助腕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2.2.1.4 确定穿刺点位置
• 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 • 距手臂外侧0.5 ~ 1cm处 • 以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2.2.1.5 ~2.2.1.6 戴手套、消毒
2.1.5 头皮动脉
血管特点及选用建议
• 比较表浅 • 较伴行静脉隆起,外观呈皮肤颜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压瘪 • 少数隆起不明显但能触及搏动 • 血管易滑动 • 婴幼儿头部相对易于固定,常用于婴幼儿动脉穿刺
穿刺点 • 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2.1.6 导管采血
开放式导管采血
封闭式导管采血
选用建议 • 对于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可通过导管采集动脉血标本
进针角度建议15°,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 止血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排气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标本 处理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4 头皮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采血器 准备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若患者血管直径较细,必要时准备5.5号头皮针,与采血器相连接
采血 准备
患儿取平卧位,剃除患儿头部预穿刺部位毛发。
穿刺点 位置
解释操作程序
凝血功能评估
• 床号 • 姓名 • 住院号 • 检验申请单 • ……
• 体温 • 氧疗方式、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 • 血压、血管条件 • 穿刺部位:创伤、手术、穿刺史
• 解释操作程序 • 嘱患者平卧或静坐5min
• 血小板计数 • 凝血分析结果 • 是否使用抗凝药物
给氧方式改变,应在采血前等待 至少20~30分钟,以达到稳定状态
• 股动脉部位通常是动脉采血最后选择的部位 • 新生儿禁忌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
2.1.4 股动脉
穿刺点 •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厘米,或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股动
脉搏动最明显处
注意事项 • 新生儿禁忌行股动脉穿刺:与成人相比,新生儿股动脉位置与髋关节、
股静脉和股神经更为接近,穿刺易导致这些部位的损伤 • 较大年龄的婴幼儿,股动脉穿刺相对容易和安全,但仍作为最后选择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解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素
一、背景介绍 二、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流程 三、样本的运送与接收 四、动脉血气分析质量控制 五、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六、采血人员安全防护 七、人员培训 八、参考文献
CONTENTS


2
一、背景介绍
1 现状概述 2 动脉血气分析检测适用人群 3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人员资质
穿刺点 位置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厘米,或耻骨结节与髂前 上棘连线中点,以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必要时剃除穿刺部位的阴毛
2.2.5 股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穿刺 采血
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与皮肤垂直进针;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 止血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排气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物品 准备
患者 准备
信息 记录
二、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流程
2. 采血操作
1 采血部位选择 2 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3 动脉留置导管取血
二、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流程
2.1 采血部位选择
权衡利弊:
• 穿刺难易程度: 血管直径 是否易于暴露、固定、穿刺
• 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的危险程度
• 穿刺部位侧支循环情况: 避免穿刺远端发生缺血并发症
血管特点及选用建议
• 管径粗大、搏动感强、易于穿刺 • 缺乏腿部侧支循环,股动脉损伤可累及患者下肢远端的血供 • 股动脉压力较大,难以按压止血 • 易发生假性动脉瘤,造成出血、血栓风险 • 穿刺部位有阴毛,若消毒不彻底容易引起感染。 • 周围有股静脉和股神经,穿刺时可能会导致股神经损伤或误采静脉血 • 穿刺需要暴露隐私部位 • 长期反复穿刺股动脉,可导致血管内壁瘢痕组织增生,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2.1.1 桡动脉
穿刺点
• 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厘米)、距手臂外侧0.5~1厘米处,动脉搏动 最强处;或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厘米,再向肘部方向移动 0.5厘米,动脉搏动最强处。
注意事项 • 大部分正常人手部有来自于尺动脉的侧支循环,但部分患者可能缺乏侧
支循环,需做艾伦试验进行判定。
2.1.2 肱动脉
2.2.1.8 按压止血
• 拔针后立即用干燥无菌纱布或棉签按压穿刺部位3-5分钟,并检查出血是否停止 • 如患者有高血压、凝血时间延长或应用抗凝药物时,应按压穿刺部位更长时间 • 按压松开后立即检查穿刺部位,如未能止血或开始形成血肿,重新按压直至完全止血 • 不得使用加压包扎替代按压止血
2.2.1.9 排气
血管特点及选用建议
• 直径较桡动脉粗 • 周围无伴行静脉,不易误采静脉血 • 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搏动不明显,易与各肌腱、静脉混淆 • 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穿刺时易滑动,不易固定,压迫止血比较困难 • 周围有正中神经伴行,穿刺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 肱动脉缺乏侧支循环,若穿刺导致动脉栓塞,可造成前臂血运障碍。
3
一、背景介绍
1. 现状概述
• 动脉血气分析:是通过对人体动脉血液中的 pH 值、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 压(PCO2)等指标进行测量,从而对人体的呼吸功能和血液酸碱 平衡状态作出评估的一种方法。
• 指导: 氧疗、调节机械通气参数、纠正酸碱失衡 • 检测指标扩展 : 电解质、红细胞压积、血糖、血红蛋白、乳酸…… • 检测实时、快速 • 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排气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标本 处理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3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采血器 准备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采血 准备
患者足背过伸绷紧
穿刺点 位置
以足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的 中点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3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穿刺 采血
若血标本中有气泡 • 翻转采血器 • 将纱布置于动脉采血器上端 • 轻推针栓,缓慢排出气泡
2.2.1.10 标本处理
①封闭样本
②抗凝动作
• 拔针后立即封闭动脉采血器 • 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使血液与动脉采血器内的抗凝剂充分混匀 • 标记样本
2.2.2 肱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采血器 准备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血压过低或血管条件较差,动脉
血无法自动充盈动脉采血器,应 将针栓推至0刻度,缓慢抽拉采血。
凝血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穿刺 股动脉
环境 准备
物品 准备
患者 准备
信息 记录
1.4 采血准备——信息记录
记录内容:
• 姓名 • 年龄 • 氧疗方式 • 呼吸机参数 • 吸氧浓度 • 体温 • 血标本采集时间
环境 准备
以颞浅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4 头皮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穿刺 采血
进针角度为20°~30°,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 止血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排气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标本 处理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5 股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采血器 准备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采血 准备
采取适当措施(如屏风)遮挡,协助患者脱去内 裤。患者取平卧位,下肢略外展
• 消毒患者穿刺区域皮肤,操作者的食指及中指 • 患者穿刺区域皮肤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皮肤消
毒范围直径≥5厘米,自然待干后方可穿刺 • 操作者食指及中指消毒时,擦拭范围为第1、2指节掌面及双侧面
2.2.1.7 穿刺采血
① 用已消毒手指再次确认穿刺点,使穿刺点固定于手指下方 ② 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 ③ 微移定位食指(不离开皮肤),暴露定位点 ④ 与皮肤呈30° ~ 45°角缓慢穿刺,见血后停止进针 ⑤ 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