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评价:
1评价: )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3.
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书135
①② ③为当时西方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④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模 式的崭新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丘吉尔
3、评价:
1)初期发挥过积极作①--④
1)工业化 原因: ①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 族独立 ②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原有工 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国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原因: ①--③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农村生产关系的错误调整
• 影响:
• 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 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 经验教训:
•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原则; • (2)要从国情出发; •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 当比例平衡发展; •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学习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是 损坏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 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认识“斯大 林模式” 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的 成就和经验。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产积极 性等方面归纳其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1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虽然与计算机指定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 ------——《全球通史》
3)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模式: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 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 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 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 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经济
①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②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③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 手段管理经济 ④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
2)政治: ①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国家权力
斯大林)
党
党中央
②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大清洗运动(30年代) 3)思想 高度统一,个人崇拜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 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 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弊端: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多牺牲农民的利益
2)存在严重弊端,日益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 作用,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窒息经济活力。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 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 体的重要因素。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促 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致使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重要原因。
对于粮食问题,斯大林忧虑的是今后怎么办?他说: 采用刑法等非常措施,只能使当年的情况好转,但不能保 证富农以后对于粮食收购不再怠工。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 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 ——《外国历史大事集· 现代部分》第二分册68页
2)农业集体化
• • • •
• • 实质:
认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 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建立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惟一模式。
启示: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 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2)农业集体化
• 原因: •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 业 •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 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 • 过程:1929年-1937年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