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文科学生的高考必考科目,在整个高中的教学活动中却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位置。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不被重视激发兴趣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1、要宏观把握教材。
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例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是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的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二、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历史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知。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过多牵引。
比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澜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国借外债与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态度、目的、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前者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进入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可过多的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收集资料,促进者学生学习历史教学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诚然,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要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等,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如只强调灌输结论,学生被动接受历史事实,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更不要提历史教学的创新了。
因此,历史教师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还必须有一定的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立思考阶段,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可以拿到小组中去进行讨论,以便综合集体的智慧,得出结论。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不要急于进行解释,而是要总结归纳,提出关键问题,让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讨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通过小组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比如在教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发问:西安事变发生时,各方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为什么可以得到和平解决?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对于学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不能急于给予结论性的判断,而是要以鼓励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得再好、再精彩,缺乏了学生的活动,都将是失败的一节课。
所以,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的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这样既能让教师了解学习的情况,又可以对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让教师更容易地控制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使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单纯为有趣而激趣,弱化其他方法和手段,放松对内容的深层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在欢声笑语中完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华,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读与写2005.(18)
[2]梁梅,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才之路[J].2003.(26)
[3]李俊,新课导入艺术探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5)
[4]郭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学术理论与探索[J].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