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的解剖
垂体的动态增强表现:动态扫描时对比剂首先到达1.垂体后叶(垂体下 动脉供血),而后到达2.漏斗干(垂体上动脉供血),最后到达3.垂体前叶 (垂体门静脉供血)。 相对于供应漏斗干的垂体上动脉而言, 垂体下动脉 发出的部位在颈内动脉的更近心端,因此,垂体后叶强化早于漏斗干, 而由 门脉供血的垂体前叶强化最迟。
(9)
1.蝶骨 2.颞极 3.外侧裂 4.视束 5.蝶窦
(10)
1.美克氏腔 2.颞角 3.外侧裂 4.侧脑室 5.颞极
(11)
1.下颌骨 2.侧脑室 3.颞角 4.鼻咽
(12)
1.下颌骨 2.海马 3.侧脑室 4.颞角 5.斜坡
(1)
1.蝶窦 2.前床突 3.侧脑室 4.大脑前动脉 5.视神经
(2)
1.蝶窦 2.颞极 3.前床突 4.侧脑室 5.大脑前动脉 6.视神经
(3)
1.蝶窦 2.颈内动脉 3、颞极.4.大脑中动脉 5.侧脑室 6.透明隔 7.大脑前动脉 8.视神经 9.前床突
(4)
1.鼻咽 2.蝶窦 3.颈内动脉 4.视交叉 5.侧脑室。6.大脑前 动脉 7.大脑中动脉。8.颞极
——鞍底:正常鞍底形状有平直型,下凹型和上凸型三种。下凹型中,其中心 下凹深度87%在2mm以内,最深3.5mm,所有上凸型的高度都小于1.0mm。 正常鞍底侧角呈光滑圆形,而尖锐侧角则提示鞍内肿瘤的存在。约有20%的人 鞍底前高后低,但其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多在5°以内,不超过8°,这种倾斜是 由于蝶窦发育不对称所致,如倾斜高度超过2mm应为异常。鞍底骨质较薄, 成人一般厚约1mm,垂体病变,鞍底骨质的变化发生较早。
(2)闭锁型:间距小于0.2cm (3)半开放型:0.2-0.5cm 蝶鞍的形态变异:
①鞍桥:前、后床突间的骨性桥连接,多为双侧性,多见内分泌障碍、白
痴及癫痫患者。
②颈动脉床突孔:前、中床突之间的韧带连结,孔内有颈内动脉经过,如
此孔过小,可影响颈内动脉的血液循环,须手术切断韧带;
③前床突缺如或侧移:
(1)
(2)
(3) (6)
(4) (7)
(5) (8)
二、影像解剖
常规 T1WI、T2WI 上,正常垂体前叶组织表现与大脑皮质相同的信号强 度;垂体后叶组织表现为短T1、等T2 信号, 与脂肪组织表现近似,但 T1 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不受影响。增强MRI 扫描垂体组织明显均一强化,不 能区分前、后叶。垂体柄是自第三脑室的下丘脑到垂体上缘中部间的线状结 构,在常规 T1WI、T2WI 上信号强度同垂体;增强明显均一强化。
记忆:(1)酸酸乳; (2)检出-(碱-促激素)
海绵窦
海绵窦两侧形状和大小对称,外缘平直或稍外凸。下列CT征象,应考虑为异常 海绵窦: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其外侧壁;③窦内局限性异常密度区。
鞍周神经
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 ②前置型(3%):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其前方; ③后置型(10%):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或其后方。 视交叉与蝶鞍一般并非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10mm,故垂体瘤生 长扩大冲破鞍膈后还需一定时间才能出现视交叉受压症状。
一、大体解剖
蝶鞍区:蝶鞍及其周围区域。前界为前床突外侧缘和前交叉沟的前缘, 后界是后床突和鞍背,两侧为颈动脉沟。主要结构:蝶鞍、蝶窦、垂体、海 绵窦、鞍周血管、神经等。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疾病多发部位。
蝶鞍:位于颅中窝的正中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 鞍背和后床突,形似马鞍。其前后径为11~12mm,鞍底横径为14~15mm,深 度为6~9mm。蝶鞍中部凹陷为垂体窝,窝前方隆起为鞍结节,鞍结节两侧的 小骨突为中床突,鞍结节前方的浅沟称交叉前沟,沟的两侧有视神经管及前 床突;窝的后方为鞍背,其两侧角向上突起为后床突。 根据前、后床突间距分型:(1)开放性:间距大于0.5cm
鞍膈
垂体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垂体高度测量是诊断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垂体高度是指冠状面上鞍底上缘至腺体上缘的最大距离。目前认为垂体高度 的标准应依性别和年龄不同而分别制定。腺体平均高度女性>男性,年轻妇 女垂体最高,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变低,这与月经周期及更年期有关。女 性以垂体高度+(年龄×1/20)计算,此值>9.0mm为可疑,>10.0mm为异 常。男性垂体高度>6.5mm为可疑,>7.7mm为异常,一生变化不明显。男性 垂体内局部低密度罕见,若出现,应高度怀疑垂体病变。
——鞍膈:Ⅰ型:鞍膈完整,较常见,出现率约为42%,垂体柄从膈孔通过; Ⅱ型:鞍膈不完整, 出现率约为38%, 垂体柄穿膈孔处周围有3 mm大小
的开口; Ⅲ型:较少, 出现率为20%左右。此型的鞍膈极不完整, 为一硬脑膜环,
垂体仅被蛛网膜覆盖,暴露于颅腔。正常鞍膈下凹或平直,若上凸可能为垂体 病变扩张所致。在Ⅱ型和Ⅲ型鞍膈,若蛛网膜下腔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 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于鞍底,CT、MRI图像上出现空蝶鞍。
(5)
1.蝶窦 2.颈内动脉 3.大脑中动脉 4.大脑前动脉 5.透明隔 6.视交叉 7. 垂体
(6)
1.垂体 2.漏斗 3、视交叉 4.侧脑室 5.大脑前动脉 6 2.蝶窦 3.垂体 4.视束 5.侧脑室。
(8)
1.鼻咽 2.垂体 3.视束 4.第三脑室 5.侧脑室。
按垂体上缘的形态和垂体高度将正常垂体分为 3 型: A 型:垂体上缘轻度上凸或平直; B 型:垂体上缘轻度下凹, 垂体高度 > 3mm; C 型:垂体上缘明显下凹, 垂体高度 < 3mm, 称为“ 空蝶鞍”。
随着年龄增长,垂体的形态有从 A 型向 B 型演变的趋势,在老年人 C 型比 例增加, 这种由 A 型向 B 型及C 型演变的趋势属于正常生理性老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