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13-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第十三章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考什么?●最重点是什么?各种注射法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最难点是什么?药疗原则、药物的保存方法和医院常用的外文缩写。

第一节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领取和保管(一)药物的领取1.病区的基数药物根据消耗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2.剧毒药和麻醉药,要凭处方和空安瓿领取补充;3.病人的日常口服药,由中心药房核对、配药后护士领取发放。

(二)药物的保管原则:1.药柜应放在通风、干燥处;由专人负责保管,并保持整洁。

2.各种药品要分类放置。

剧毒药和麻醉药,应加锁保管,专人负责,专本登记,班班交接。

3.药瓶上的标签应标明药品、剂量或浓度,不同颜色表明所装药物种类不同,一般内服药用蓝色边,外用药用红色边,剧毒药用黑色边。

4.药品质量应定期检查,如发现药品有浑浊、沉淀、变色、潮解、变性、异味等现象,或超过有效期,均不能使用。

5.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妥善保存。

药物的保存方法:(1)容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药物:应置于密封瓶中保存。

如乙醇、糖衣片、酵母片、甘草片等。

(2)容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置于有色瓶中,针剂应该放在避光纸盒内保存,并放在阴凉处。

如盐酸肾上腺素、维生素C、氨茶碱等。

(3)易燃、易爆的药物:应密闭瓶盖放在阴凉处保存,同时注意远离火源。

如乙醚、乙醇、环氧乙烷等。

(4)易被热破坏的药物:应按要求冷藏在2~10℃的冰箱内,或置于阴凉干燥处(约20℃)。

各种生物制品例如疫苗、抗毒血清、白蛋白还有青霉素皮试液等。

(5)病人个人专用的特种药物,应注明床号、姓名,并单独存放。

习题:用蓝边瓶签,有色密闭瓶盛放的药物是:A.乙醇B.酵母片C.氨茶碱片D.糖衣片E.高锰酸钾『正确答案』C二、药物治疗原则(一)要严格遵照医嘱给药;(二)给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查“七对”内容)。

(2)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三)正确实施给药;(四)给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五)作好用药指导。

三、给药的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和治疗需要,可以通过:口服、吸入、舌下含化、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四、给药的次数和时间表1-13-1 医院常用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第二节口服给药法一、备药一般要先备固体药,再备液体药。

(1)固体药:用药匙取,药粉或含化药应用纸包好。

(2)液体药:用量杯量取。

先将药液摇匀,所需刻度与视线平行,倒液时要将标签朝向手心。

(3)药液不足1ml、油剂、接滴计算的药液:应用滴管吸取药液。

药杯内应先倒入少量温开水,以免药液附着杯壁,影响剂量准确,滴药时应稍倾斜滴管,1ml按15滴计算。

二、发药:1.危重患者要喂服。

2.如果病人因特殊检查或手术而禁食,或病人不在,不能当时服药,应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进行交班。

3.发药时,如果病人提出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再耐心解释,协助服药;如更换药物或停药,应及时告知病人。

4. 根据药物性能,指导病人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具体要求如下:(1)某些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剂、铁剂,服用时应避免与牙齿接触,可由饮水管吸入,服后再漱口。

(2)刺激食欲的药物:宜在饭前服。

使胃液大量分泌,增进食欲。

(3)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或助消化药:宜在饭后服用,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混合,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利于食物的消化。

(4)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立即饮水。

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以免冲淡药液,使药效降低。

(5)磺胺类药物:服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以防因尿少而析出结晶,堵塞肾小管。

(6)发汗类药:服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以增强药物疗效。

(7)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先测脉率、心率,并注意节律变化。

如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不齐,应立即停用,通知医生。

习题:消化类药服用时间为:A.prnB.amC.pmD.acE.pc『正确答案』E第三节雾化吸入疗法一、超声雾化吸入法(一)目的1.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帮助祛痰,改善通气功能。

常用于气管切开术后、痰液黏稠等。

2.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以消除炎症。

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用于胸部手术前后、呼吸道感染等。

3.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状况。

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等病人。

4.治疗肺癌,可间歇吸入抗癌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常用药物及其作用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如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等。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如地塞米松等。

(三)操作要点:1. 水槽内加冷蒸馏水,将稀释至30~50ml的药液放入雾化罐内。

2. 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调整定时器,再开雾量调节开关,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3. 指导病人闭口深呼吸,以使药液达呼吸道深部,更好发挥药效。

4. 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5. 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以免损坏电子管。

6. 倒掉水槽内的水并擦干,雾化罐、口含嘴和螺纹管浸泡消毒1小时。

(四)注意事项水槽和雾化罐不能加温水或热水;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50℃或水量不足,应先关机,再更换冷蒸馏水;如发现雾化罐内药液过少,影响正常雾化,可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需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1.氧气湿化瓶内不放水,以防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

2.氧流量调节到6~8L/min。

3.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

应注意安全用氧,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第四节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的直径应在5cm以上。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四)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局部皮肤应无损伤、炎症、硬结、疤痕、皮肤病。

长期注射的病人,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六)注射药液应现用现配(七)进针之前应该先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八)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九)注药前检查回血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如有回血,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后重新进针,不可将药液直接注入血管内;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才能注入药液。

(十)减轻病人疼痛的注射技术1.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便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且注药速度应均匀。

3.注射刺激性强的药液,应选择粗长针头,且进针要深。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减轻疼痛感。

二、各种注射法(一)皮内注射法(ID)1.目的(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2)用于预防接种。

(3)是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部位(1)药物过敏试验我们选取前臂内侧下1/3。

(2)预防接种常选择上臂三角肌的下缘。

(3)局部麻醉初始的时候选择所需要麻醉的部位。

3.操作要点(1)进针角度为5°角。

(2)注入0.1ml药液,药量应准确,使局部隆起形成半球状的皮丘,并可见皮肤变白,毛孔显露。

(3)拔针以后不要用棉签按压。

(4)嘱病人切勿揉擦局部,不要离开病室,2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有不适立即告知护士。

4.注意事项(1)作药敏试验前,应详细询问用药物过敏史,备0.1%盐酸肾上腺素;如对所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与医生联系,并作好标记。

(2)消毒皮肤忌用碘酊,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3)如需作对照试验,应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9%氯化钠溶液0.1ml,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二)皮下注射法(H)1.目的(1)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药效时采用。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用药。

2.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及外侧。

3.操作要点:(1)进针角度为30°~40°角,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

(2)注射少于1ml的药液,要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剂量准确。

(3)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如病人过瘦可捏起局部皮肤,并适当减小进针角度。

(4)如果病人长期进行皮下注射,要轮流注射部位。

(三)肌内注射法(IM/im)1. 目的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求迅速发生疗效者。

2.应该选择肌肉丰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包括十字法和联线法。

①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此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

定位方法有两种:①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使示指、中指与骼嵴构成一个三角形,其示指和中指构成的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以病人自己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部位范围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定位方法: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的范围为注射部位。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

该处方便注射,但肌肉分布较薄,适宜作小剂量注射。

3.体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肌肉放松,减轻痛苦及不适,常取的体位包括:(1)侧卧位:要求上腿伸直并放松,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要求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并将头偏向一侧。

(3)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和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

(4)坐位:坐椅应稍高,以便于操作,常用于门诊、急诊病人。

4.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1)进针角度:90°角,深度约为针梗的2/3。

(2)注意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部肌内注射,因其臀部肌肉较薄,可导致肌肉萎缩,或损伤坐骨神经。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也要轮换注射部位。

(四)静脉注射法(IV/iv)1.目的(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时,需迅速发生药效,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由静脉注入药物,用于作诊断性检查。

(3)用于输液或输血。

(4)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2.部位:常用的有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踝部等处的浅静脉。

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此外还可以采用股静脉注射。

3.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1)在穿刺部位的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注意止血带的末端应向上。

(2)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