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集体备课时间:2018年3月 20日
二、参加人员:全校数学老师
三、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45-46页“分数的意义”及练习十一。
四、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教材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
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五、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等知识,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借助操作实践和直观了解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了分数。
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但是对于分数的具体知识,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尺、4张长方形白纸、4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十、课时安排:1课时
十一、课型:新授课
十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板书:分数。
谁来说几个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分数的产生。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师:请一个学生用卷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那剩下的不足1米怎么记?
师: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课件呈现情景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
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
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怎么用分数表示?
2. 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根据投影中的图形口答)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 )。
生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 )。
生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 )。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
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能,第一个用()表示,第二个用()表示,第三个用()表示。
(师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 概括分数。
老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堆物体……)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4.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
(2)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3)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以上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这堆糖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还是这堆糖是单位“1”)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3,4,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老师指名说出黑板上其他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己写出的3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吗?(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1)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2)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知识运用
课本第47页的1、2、3题。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十三、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十四、课后反思:
1.在重点知识上设计了探索性的问题,在难点知识上设计了引导性的问题。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思维在碰撞中提升,掌握了重点知识,也突破了难点。
2.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现实情境中把握分数的意义。
使学生感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分数概念,建立数感,当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分数时,可以说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本身的敏感性得到了增强。
3.时间把握及分配的合理度有待加强,对于单位“1”的问题需要大量练习来理解,题型的种类还可更多样化。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