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1目录第1章总则 (13)1.1、指导思想 (13)1.2、总体目标 (13)1.2.1、政务服务标准化 (14)1.2.2、政务服务精准化 (14)1.2.3、政务服务便捷化 (14)1.2.4、政务服务平台化 (14)1.2.5、政务服务协同化 (15)第2章重点任务 (15)2.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15)2.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16)2.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16)2.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17)第3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17)3.1、按事项性质分类 (19)3.2、按服务对象分类 (19)3.3、按实施主体分类 (19)3.4、按服务主题分类 (19)3.5、按服务层级分类 (20)3.6、按服务形式分类 (20)3.7、按行政管辖分类 (20)2第4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0)4.1、总体构架 (20)4.1.1、总体层级体系 (20)4.1.1.1、国家级平台 (22)4.1.1.2、省级平台 (23)4.1.1.3、地市级平台 (23)4.2、平台系统组成 (24)4.3、建设方式 (26)4.3.1、分建方式 (26)4.3.2、统分方式 (27)4.3.3、统建方式 (28)4.4、业务流程 (29)4.5、平台技术架构 (30)4.5.1、基础设施层 (31)4.5.2、数据资源层 (32)4.5.3、应用支撑层 (32)4.5.4、业务应用层 (32)4.5.5、用户及服务层 (32)4.6、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33)4.6.1、分建方式 (33)4.6.2、统分方式 (34)4.6.3、统建方式 (35)第5章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36)35.1、需求侧(面向社会) (37)5.1.1、用户访问——“我” (37)5.1.2、信息资讯——“我要看” (37)5.1.3、信息检索——“我要查” (37)5.1.4、服务引导——“我要办” (38)5.1.5、咨询问答——“我要问” (38)5.1.6、监督评价——“我要评” (38)5.1.7、个性化推送——“我的” (39)5.2、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39)5.2.1、事项清单标准化 (39)5.2.1.1、梳理原则 (40)5.2.1.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41)5.2.1.3、组织推进 (41)5.2.2、办事方案规范化 (41)5.2.2.1、办事方案要素 (42)5.2.2.2、办事方案组织和展示发布 (43)5.2.3、审查工作细则化 (43)5.2.3.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43)5.2.3.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44)5.2.4、业务办理协同化 (46)5.2.5、事项管理动态化 (47)5.2.5.1、清单动态管理 (47)5.2.5.2、办理流程动态管理 (47)5.2.5.3、办事方案动态管理(对外) (48)45.2.5.4、审查工作细则动态管理(对内) (48)5.2.5.5、协同业务动态管理 (48)第6章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49)6.1、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49)6.1.1、建设管理要点 (49)6.1.1.1、集约建设 (50)6.1.1.2、同源管理 (50)6.1.1.3、多渠道服务 (50)6.1.2、主要功能 (51)6.1.2.1、用户注册 (51)6.1.2.2、用户管理 (55)6.1.2.3、事项信息的发布 (57)6.1.2.4、事项办理的触发 (58)6.1.2.5、用户互动 (63)6.1.2.6、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64)6.1.2.7、服务评价 (65)6.1.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65)6.1.3.1、用户基本信息 (66)6.1.3.2、证照信息 (66)6.1.3.3、第三方报告 (67)6.1.3.4、用户自制信息 (68)6.2、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68)6.2.1、基础业务功能 (69)56.2.1.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70)6.2.1.3、电子监察管理 (76)6.2.1.4、电子证照管理 (81)6.2.1.5、网上支付管理 (83)6.2.1.6、物流配套管理 (84)6.2.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85)6.2.2.1、并联审批 (85)6.2.2.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86)6.2.2.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87)6.2.2.4、政务服务热线 (88)6.2.2.5、公共资源交易 (89)第7章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89)7.1、统一数据交换 (89)7.1.1、目录与交换体系 (89)7.1.1.1、目录体系 (89)7.1.1.2、交换体系 (90)7.1.1.3、相互关系 (90)7.1.1.4、层次结构 (90)7.1.1.5、交换方式 (92)7.1.2、平台架构及功能 (93)7.1.2.1、平台架构 (93)7.1.2.2、主要功能 (95)67.1.3.1、备份机制 (97)7.1.3.2、运行保障 (97)7.2、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7)7.2.1、分类、分层级对接 (97)7.2.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8)7.2.3、数据交换内容 (100)7.3、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00)7.3.1、对接要求 (100)7.3.2、对接方式 (100)7.3.2.1、系统数据实时交换 (101)7.3.2.2、批量导入导出 (101)7.4、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02)7.4.1、共享共用模式 (102)7.4.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103)7.4.2.1、数据访问方式 (103)7.4.2.2、数据访问流程 (105)7.4.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105)7.4.3.1、元数据管理 (106)7.4.3.2、目录管理 (106)7.4.3.3、资源管理 (107)7.5、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108)第8章关键保障技术 (109)78.1、平台支撑技术 (109)8.1.1、统一用户与认证 (109)8.1.1.1、用户注册 (109)8.1.1.2、身份认证 (110)8.1.2、电子证照 (111)8.1.2.1、证照库部署方式 (111)8.1.2.2、电子证照文件格式和内容 (112)8.1.2.3、证照采集、存储 (112)8.1.2.4、电子证照的应用 (115)8.1.2.5、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115)8.1.3、电子文书 (116)8.1.3.1、形成方式 (116)8.1.3.2、文件格式 (116)8.1.3.3、数据保存与归档 (117)8.1.3.4、应用规则 (117)8.1.4、电子印章 (117)8.2、平台保障技术 (118)8.2.1、安全保障 (118)8.2.2、运行管理 (121)8.3、深化新技术应用 (121)8.3.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121)8.3.1.1、精细化管理与清洗比对 (121)8.3.1.2、智能化分析与深度挖掘 (122)8.3.1.3、推动数据引进和数据开放 (122)88.3.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123)8.3.2.1、政务云建设 (123)8.3.2.2、政务云使用 (123)8.3.2.3、政务云管理及灾备 (123)第9章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124)9.1、监督考核原则 (124)9.1.1、客观公正原则 (124)9.1.2、用户导向原则 (124)9.1.3、分类考核原则 (125)9.1.3.1、内外结合原则 (125)9.2、内部监督 (125)9.3、第三方评估 (126)9.3.1、评估方法 (126)9.3.2、指标体系 (127)9.3.3、评价方式 (128)9.4、评估实施 (129)9.4.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130)9.4.2、结果反馈与运用 (130)9.4.2.1、政府内部通报 (130)9.4.2.2、社会公开 (130)9.5、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131)9.6、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138)9.7、法人信息 (139)99.7.1、法人基本信息 (139)9.7.2、企业登记信息 (140)9.7.3、法定代表人信息 (141)9.7.4、法人变更信息 (141)9.7.5、法人注销信息 (142)9.8、证照信息 (143)9.8.1、证照目录信息 (143)9.8.2、证照基本信息 (143)9.8.3、证照详细信息 (145)9.9、投资项目信息 (145)9.9.1、项目基本信息 (145)9.9.2、审批事项办理结果信息 (149)9.9.3、项目建设信息 (152)9.9.4、项目异常名录信息 (153)9.10、政务服务事项信息 (154)9.11、政务服务运行信息(办件信息) (158)9.12、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158)9.12.1、申请信息标准定义 (159)9.12.2、申请材料信息定义 (161)9.12.3、受理信息标准定义 (162)9.12.4、办理环节信息标准定义 (163)9.12.5、特别程序信息标准定义 (164)9.12.6、办结信息标准定义 (166)9.13、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109.13.1、自然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9.13.2、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9)9.14、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171)9.15、“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196)本方案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方案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全文分为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