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悲鸿作品欣赏(1)

徐悲鸿作品欣赏(1)

玉林师范学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2013 学年至2014 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1210401251
姓名欧祖秀
任课教师金昌浩
交稿日期2013年12月12日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徐悲鸿作品欣赏
摘要:徐悲鸿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

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

其留给后人的名画数不胜数。

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奴隶与狮》和《八骏图》。

关键字:徐悲鸿美术画家名画鉴赏
一、徐悲鸿生平
徐悲鸿原名寿康,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徐悲鸿善于画马,对马的结构和习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现在对细节的描绘上。

他画的草以书法马鼻孔都特别大,他认为马鼻孔大肺活量也会相对较大,跑起来才会有力而且耐久;马腿的比例相对稍长,长腿跑起来较快。

至于蹄,看来好似一两笔简单带过,但却是花费了长时间研究描摹的结果。

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

”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

徐悲鸿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在此幅画中,沿用画家常用的罗纹纸,构图精准,别具一格。

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符合西方的焦点透视法。

三腿直立,一腿微微上提,即将奔跑之势呼之欲出。

二、徐悲鸿《八骏图》鉴赏
(1)作品背景
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盛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

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

他还画了“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

他借马的形象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
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

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
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
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
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
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徐悲鸿自己
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匹马形态各异,飘逸
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
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
法、解剖法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
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为不可多得的品。

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据历史记载,《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

画的是周穆王游仑山时为之的匹良马。

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

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曰绝地,华骝(黑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按照我国古代对最好‘八骏’的称呼,分别取名为:
一、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
二、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
三、夜行万里;
四、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
五、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六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
七、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
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2)作品特点:《八骏马》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八骏图上,八匹英姿勃勃的骏马飞奔向前,姿态各异,匹匹高大雄健、精神焕发。

其中的一匹最具特色,它后腿蹬地,前蹄腾空而起,鬓毛迎风飘动,昂扬尾,自由奔放。

《八骏图》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

那时陈纳德将军正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画上那昂首奋蹄的八匹骏马,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独行空。

驰骋疆场唯我狂,遨游神州立战功”。

奔腾的骏马,显现的是气度,释放的力量,超越的是灵魂。

徐悲鸿的《八骏图》体现的是飞扬的志气,中华的灵魂。

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个创造。

他的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①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
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
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③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
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④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
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
漓。

⑤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状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⑥品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的象征和标志
(3)作品价值
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个创造。

他的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他的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