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徐悲鸿书画心得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早年游学于欧洲,深得西方画作之精髓,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古典画法相融合,在画国画时加入油画的画法,显得更加饱满真实;在画西洋画时,时常会有国画的柔美之风,让画面增加宁静的气息。
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旧社会的中国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民生疾苦,外敌入侵,内战不断。
徐悲鸿的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中处处透露着对社会丑恶的鞭挞,对外敌入侵的憎恨以及寄托他对祖国的关怀与期望。
如《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又如《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
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
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100多幅习作和画稿。
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
这在中国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
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画的骏马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铮铮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
在风雨中长啼的雄鸡、逆风而飞的麻雀、贪食未果的白鹅、颟顸混沌的懒猫都在栩栩如生、脱纸而出的同时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与深刻的启迪。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
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
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
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
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群马图》作于一九四O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写下这幅逸兴遄飞的佳作。
在画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
借这幅奔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以反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托物言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
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写道:“中国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好的盛筵”。
读悲鸿的画,能感觉到类似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般的震撼力度。
那是用生命和鲜血凝炼而成的融汇中西、博大精深的艺术绝唱。
是为了民族艺术的发展、创新、繁荣、昌盛而勇于创造、执著追求的心灵之史。
其作品中既有两方艺术的浪漫激情,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凝炼动人,意境深远。
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徐悲鸿1895七月十九日,徐悲鸿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父徐达章是当地著名画家,精诗书篆刻。
他不慕功名,独喜描绘日常所见,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均有很深造诣。
母鲁氏是位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
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妹五人,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徐悲鸿度过了他的童年。
1901徐悲鸿六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
他想学画,父亲不许。
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1904徐悲鸿九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随父学画。
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
吴友如是清末最杰出的时事插图画家,他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
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
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5徐悲鸿十岁,随父乘舟赴溧阳。
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8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由于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
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美术教师。
1914父亲去世。
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
但由于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兴。
1915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
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
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1916考人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勤奋作画。
三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徵求仓颉画像。
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著名学者。
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并一一讲解。
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
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1917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
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入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
”徐悲鸿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觉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
又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
中村不折将他所译的《广艺舟双揖》托徐悲鸿转交康有为。
1918赴北京,以充满生气、力图变法的作品崭露头角,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积极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
他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井为《绘学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绘画在该时代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士奋起革新。
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还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成为中国画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1919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得赴法留学的公费。
船到英国,他在大英博物院惊叹希腊巴底隆神庙残刊的精美华妙。
十月五日,到达巴黎,居索姆拉尔路七号。
先到各大美术馆研究西方艺术之长,然后入徐梁画院学习素描两月,又考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