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义学,事实,条件]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

[语义学,事实,条件]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把形如如果p,那么q 的语句称为条件句。

而条件句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或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全部逻辑,至少是旨在刻画推理的逻辑,都建立在澄清和研究若 A 则 B的真值和涉及此类条件句的推理的形式有效性之上。

①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条件句分为直陈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条件句关注最多的就是后者,不仅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还由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条件句的自身特点。

通常人们认为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为反事实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 ( 而客观事实是真的) 。

客观事实上为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例如,我为昨天开会迟到而感叹地说如果我没有迟到,我就不会被批评了。

主观认定是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举行元旦晚会,张三很有表演才华,他的节目是压轴戏,最后我没看完提前回家,第二天见到张三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你参加了昨天的晚会,节目会更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而言,我表达的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尽管我所说的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

本文中我们用□表示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符号,用 p□q 表示反事实条件句如果 p,那么 q。

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 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而从语用学角度刻画反事实条件句起步较晚,文献较少,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一、用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我们知道,传统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理解就是它的成真条件,这种意义理论描述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因此是静态语义学。

实质蕴含理论、严格蕴含理论、可共存性理论和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都属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

( 一) 实质蕴含理论实质蕴含源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其核心思想是: 不考虑前后件之间的联系,条件句的真值由它的肢命题的真值决定。

它的逻辑特征是: 如果有 p,就必然有 q,而没有 p 是否有 q 不能确定。

根据特征,我们知道,条件句在三种情况下是真的,即 p 真 q 真,p 假 q 真,p 假q 假。

这条进路除了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 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真命题为任一命题所蕴含) 外,还会与自然语言的使用不符。

问题就出在后两行,因为根据真值表,如果前件假,而不管后件为真还是为假,整个条件句都是真的,而这与反事实条件句不符合。

这样一来,所有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前件假。

如:( 1)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 2)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也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人们通常会认为 ( 1) 是真的, ( 2) 是假的,而不会根据实质蕴含的真值表认为两句都是真的,因为这样做太违反直观了。

除此之外,运用实质蕴含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导致一些原本有效的推论模式无效,如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

芬兰逻辑学家希尔皮南在条件句与可能世界一文中谈到了这三条规则失效。

( 3) 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

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世界会毁灭。

( 4)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会燃。

( 5) 如果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偷它。

所以,如果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看见过它。

例 ( 3) 例 ( 4) 例 ( 5) 分别是传递规则失效、前件强化规则失效和逆换规则失效。

为了能更好的刻画反事实条件句,人们尝试对实质蕴含进行改造,提出了严格蕴含。

( 二) 严格蕴含理论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的与必然、可能、不可能等模态概念有联系的命题间的蕴含关系。

与实质蕴含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命题 p与命题 q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即 p真而 q假是不可能的。

严格蕴含的提出,是由实质蕴含引起的,由于实质蕴含没有考虑到前后件之间意义上的联系,企图通过严格蕴含可以反映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

而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并非是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未必是严格蕴含。

如:( 6) 如果你出卖你的朋友,你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例 ( 6) 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具有物理上的必然性联系,而是人们基于经验上的联系,因此不是严格蕴含,但却是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赞同将反事实条件句看成是严格蕴含。

不仅如此,人们很快发现严格蕴含的提出并没有消解那些违反直观的怪论。

为了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只能另辟蹊径了,接下来相继出现两种理论。

( 三) 可共存性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古德曼 ( NGoodman) 、塞拉斯 ( WS? Sellars) 、蕾切尔 ( NRescher) 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从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后件,之所以从前件能够导出后件是因为人们在前件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只有预设的这些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一起才能推出后件。

如:( 7) 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例 ( 7) 仅仅有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出后件,还需要我们预设一些真命题,如火柴制作完好、足够干燥,氧气充足等等,以至于火柴被点燃可以从火柴被摩擦中推断出来。

运用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

例 ( 3) 中的一个前提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

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超级大国拥有核武器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正确的。

例 ( 4) 中的一个前提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这个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氧气充足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例 ( 5) 之所以逆否规则失效,古德曼认为它的前提不是反事实句,而是半事实句,这个前提断言的是伯蒂偷那只牛油瓶不能从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中被推断出来。

半事实句通常与其逆否句不具有相同的涵义。

虽然运用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但这个理论存在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前件中预设的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如何界定; 第二个难题是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是逻辑必然关系,而是自然定律、物理定律或者因果定律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难题涉及对这类定律的界定。

( 四)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虽然将反事实条件句简单地处理为严格蕴含并不成功,但可能世界语义学对于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的研究者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研究者认为人们与现实世界或者前件为真的相似的可能世界之间存在某种顺序函数或者选择函数,在一个已知的前件为真的世界,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取决于那些前件为真的世界中后件的真假。

Stalnaker 和Lewis 两个理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相似性的不同理解,通常,人们在不考虑这一差别时把 Stalnaker 和Lewis 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理论放在一起称为StalnakerLewis 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

人们发现利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可以成功地分析或者解读反事实条件句,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如例( 3) 使得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世界会毁灭可以在前者中成立,而在后者中不成立,从而使得两个前提都真,而结论为假; 类似的例 ( 4) 使得擦这根火柴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是前提真,而结论假; 同理,例 ( 5) 使得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前提真而结论假。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批评,首先涉及可能世界本体论的问题; 其次,涉及刘易斯语义学中的相似性概念问题; 最后是逻辑的理由,因为这一理论使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了,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模式反而核证不了。

如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于是,人们对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近年来语义学的动态转向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逻辑语义对意义理解的静态性所带来的困难,主要是传统逻辑语义孤立地研究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不考虑语境的变化,上下文的关系,因而无法处理一个动态的句子序列。

二、用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上面介绍的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件增强模式、传递模式以及逆否模式均不成立,考虑下面两个例子:( 8)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 9)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毫无疑问,直观上我们会认为 ( 8) 是真的,( 9) 是假的。

Heim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虽然 ( 8)和 ( 9) 只是排列秩序上变换了,但真值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 ( 9) 在直观上是假的,因为第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我们考虑了没有氧的情况,所以当思考第二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提擦这根火柴时,我们自然会把先前考虑过的情景没有氧的情况增加到我们的信念系统里,自然而然的认为它不会燃,所以我们认为( 9) 是假的,但是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却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先前的语义学是静态语义学,无法处理语境的变化,动态语义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Warnbrod 理论、Heim 理论、von Fintel 理论以及Gillies 理论。

( 一) Warnbrod 理论Warnbrod 的基本思想是将反事实条件句解释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严格条件句。

Warnbrod 认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并不是象静态语义学所认为的那样由前件决定,而是由它所处的那些语境中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共同决定。

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反事实条件句。

Warnbrod 在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严格蕴含解释的同时还引用了一个语境变量可通达关系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