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 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 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 (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0073、细读法 (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 (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 (3)是一种内在批评。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0075、文学作品的意义: (1)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在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因果关系。 (2)思想和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文学作品是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词所唤起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是不稳定的。 (4)把握作品的意义要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把握入手。如果批评家和读者能够从隐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就能准确而不加歪曲的把握就能完全了解作品的意义。 0076、语境理论: (1)语境理论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语境对于词汇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 (2)传统语境是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上下文决定了该词句段的意义。 (3)瑞恰兹对传统语境理论的扩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共时性角度进行拓展,其次从历时性角度进行扩展。他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所缺失的部分,一个词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由它所处的语境决定的。 (4)复义的新修辞学: ①由于一个词在文本中总要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就会产生复义现象。瑞恰兹认为复义现象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 ②而区别真假复义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语境的检验。 0077、瑞恰兹概括出文学语言的特征包括: (1)文学语言是文学家对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2)文学语言是对读者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3)文学语言希望在读者那里引起情感效果。 (4)评价:不过,该论述仅从文学内部因素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大大削弱了他理论的力量。 0078、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 (1)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诗歌语言使用的是记号,记号没有相对应的客体。 (2)科学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而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 (3)科学语言的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而诗歌语言是一种“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陈述,具有非真非假性。 0079、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论: (1)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是瑞恰兹文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2)艺术传达: ①人类传达信息活动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艺术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 ②艺术传达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结构。 (3)艺术价值: ①瑞恰兹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 ②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家身上,互相干扰的对立冲动在作家身上能结构成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现实性。 ③艺术能使普通人也能接受这种经验,冲动的平衡主要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实现的。 ④艺术价值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艺术经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0080、T•S•艾略特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1)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不在一部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所有的文学作品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文学批评也应该从作品与该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评价。 (3)从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组合,因此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该作品时,只有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作品整体进行联系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4)艾略特文学有机整体观是对传统有机整体观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色彩。 0081、艾略特的其他理论观点: (1)“客观对应物”: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2)论玄学诗:艾略特通过对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再评价,提出了文学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 (3)评价:艾略特论玄学诗的观点对后来的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批评派甚至将玄学诗派视为英诗创作的最高峰。 0082、简述韦勒克关于“起因谬说”的种类: (1)把文学作品看成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从而主张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研究。 (2)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探索文学的起因。 (4)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 0083、有机整体论 ①在新批评理论家的眼里,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把诗定义为“某种经验的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 ③诗的本质就是矛盾的调和,在保持动态平衡这点上,诗歌与戏剧是类同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深深织进了两者的肌体,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 ④因此,读者接受一首诗应当对其多种意义整体地把握,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而不宜妄加说明。 0084、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什么? (1)1934年,兰色姆将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之中,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亦即后来的新批评派的批评。 (2)文学本体论: ①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②“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 ③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④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3)关于“本体论批评”的理解有两种: 一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六种方法应当被剔除。 二是认为诗歌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的“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 (4)评价:但这两种理解并不吻合还存在着矛盾。不过,兰色姆主要倾向于第一种理解。这一理论对后来新批评派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就出自于兰色姆的观点。 0085、论玄学派诗: (1)兰色姆认为玄学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玄学诗具有理性内容,是真实的,但又不是历史或者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二是玄学诗包含感性内容,感性与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感性与理性密切结合这一观点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核心观点之一。 (3)兰色姆还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玄学诗,认为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取了许多修辞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0086、英美新批评及其主要观点 (1)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50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2)不过,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一:以兰色姆为主体的文学本体论。他们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4)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二:兰色姆的结构—肌质论。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就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诗中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的肌质。二者就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5)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三: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0087、构架—肌质理论: (1)为了将本体论批评具体化,兰色姆提出了“构架—肌质”理论来具体说明他的本体论批评。 (2)所谓“构架”,就是诗歌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3)所谓“肌质”,就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4)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 ②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歌的本质和精华。 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④构架的作用在于与肌质相互干扰,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干扰中产生。 ⑤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又是一种内容的秩序,这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 (5)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论,将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本质和精华,显然是一个错误,他割裂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 0088、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什么? (1)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2)他认为诗歌以及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应当是非个人化的,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 (3)他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必须放在与前人的比较对照之中才能获得对其的客观评价。作家应该使作品适应文学传统,不断地为文学传统的延续放弃自己的个性。 (4)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只有消灭个性艺术才能达到科学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