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基础分析 (1)第一节规划背景 (1)第二节历史沿革与城址分析 (2)第三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4)第四节自然遗产价值分析 (6)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9)第六节城市风貌特色分析 (12)第七节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存在问题 (14)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保护方式 (16)第三章市域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规划 (20)第一节文化与自然遗产特色分析 (20)第二节保护框架 (21)第三节“7圈1带”的保护 (22)第四节文物古迹与古树名木保护 (24)第四章中心城保护规划 (25)第一节保护框架 (25)第二节历史城区保护 (25)第三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27)第四节历史文化轴保护 (29)第五节文物古迹及传统村落保护 (30)第六节自然遗产保护 (39)第七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5)第五章中心城城市风貌规划 (47)第一节城市风貌特色 (47)第二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7)第三节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50)第四节视线走廊规划 (51)第六章近期实施规划 (51)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52)附表1:本次规划的方法与思路一览表 (54)附表2:中心城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一览表 (55)附表3:中心城自然遗产评价一览表 (65)附表4:古树名木评价一览表 (66)附表5:中心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一览表 (67)附件1: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山东省泰安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68)附件2: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69)附件3:本规划编制过程 (70)附件4:规划编制单位和人员名单 (71)第一章基础分析第一节规划背景一、概况天下名山无数,泰山,独以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道,称五岳独尊,居名山之首。
千百年来,吸引着古代赫赫帝王盛典登封,古今名人竞相留迹,四海游客朝拜如云。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邻济南,南依曲阜,西襟黄河,东枕泰沂。
地处东经116º20´—117º59´、北纬35º38´—36º28´之间。
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大汶河横贯东西。
泰安市辖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东平县、宁阳县。
到2008年,全市总用地面积为7762km2,总人口约550万人。
境内北部群山,东部丘陵,中部是肥沃的平原,西部的东平湖,水面广阔,风光旖旎。
到2008年,泰安市建成区面积约97.4km2,人口约76万人。
根据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其城市性质为:世界名山,文化与旅游名城,鲁中地区中心城市。
规划到2020年,城市规模为人口135万人,用地147km²。
其布局结构为:山城相依、生态优先、轴向生长、组团发展,形成“一个中心,一轴一线,六大组团,六条绿带”的空间布局结构,主副城和组团之间以生态绿廊相隔,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连。
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回顾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1989年,泰安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90年代,泰安曾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获批准。
2006年,再次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于2007年3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泰安市组织编制了《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为242km2,该规划对泰山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进行了科学评价,确定了9大景区,对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对景区保护、道路系统、服务设施进行了规划布局。
该规划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1991年,泰安组织编制了《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该规划从市域入手,确定了泰山、泰安古城、徂徕山、大汶口、大汶河和东平湖六个保护圈;中心城的保护,通过对城市自然、人工、人文环境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城市自然、人工、人文环境保护的范围、内容、措施,突出了古城城市格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传统商肆、文物古迹、遗址遗迹等保护,提出了远古文化、封禅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民间文艺及传统习俗特色的保护,强化了岱庙、通天街—红门路、灵应宫、蒿里山等重点地段的保护。
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的风貌、景观系统、视觉环境进行了规划。
该规划得到专家和领导的好评,并获山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该规划为泰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996年,泰安组织编制了《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实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1991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泰山、泰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的保护提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规划通过“一城两区、脱开旧城建新城”城市布局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新区,保护古城,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造了积极条件。
随后,泰安市委、市政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现代新区”的思路,着力突出了以历史文化轴为中心的老城区保护和以时代发展线为重点的新城区开发建设,下大气力搬迁了市政府等政府机关和企业,部分恢复了岱庙古建筑群,为名城保护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
2005年,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和泰山保护的实际,泰安市又组织编制新一轮《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5)》和《泰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正在编制的新一轮《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5)》,其保护对象由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由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保护方式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规划范围远期168.1km2,远景322km2(不包括环山路以南部分)。
性质为: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其功能为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适当的观光、文化和生态旅游。
规划分为12个景区,重点对泰山生态环境(包括地质地貌、自然水系、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和景观进行了保护和控制。
在分析研究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制定了道路交通、森林保护培育、旅游等规划。
正在编制的新一轮《泰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贯彻和延续上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范围,规划进一步突出了泰山、古城和历史文化轴线的保护,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本次规划的方法与思路本次规划基本思路是:按基础分析☐价值评价☐保护特色☐继承特色☐发扬特色五个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突出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具体内容详见附表1。
第二节历史沿革与城址分析一、历史沿革泰安古城位于泰山南侧山脚下,源于泰山西、中二溪的奈河、梳洗河像2条蟠龙,沿古城东西两侧向南汇入泮河,终入汶河。
西周时,泰安属鲁地,春秋后期,泰山周围的40多个大小国家被齐、鲁所并,泰安“介齐鲁之间,为中枢地区”,起着居中扼要的作用。
秦时置博阳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中心城东南旧县村。
西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改博阳为博县,泰山郡辖24县包括今泰安市大部。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封泰山后,将赢、博二县割置设奉高县,作为皇帝登泰山时的行宫,郡治由博阳迁移至奉高城(今中心城东故县村)。
隋开皇初年,郡废。
开皇6年(公元587年)改奉高为岱山。
隋大业初年(公元600年),迁岱山入博,改名为博城,属鲁郡。
唐乾封元年(公元660年)高宗封泰山后,改博城为乾封县,属鲁郡。
宋开宝5年(公元972年),县址和封禅中心移至距泰山最近的岱岳镇(今泰安古城),史书记载“岱岳镇郡即泰安府县也”。
泰安作为一个中心城镇开始发展起来。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后,乾封县改称为奉符县,移城址于旧镇(现旧镇村)。
金天会18年(公元1136年)于奉符县设泰安军,复还城址(现城址并改名泰安),这是泰安地名的开始,取“泰山安而四海皆安”和“天下立安如泰山”即“国泰民安”之意。
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泰安由军改为州,州治岱岳镇,辖三县隶山东西路。
元代为泰安州,始隶东平路。
后隶中书省,领奉符、长清、莱芜、新泰四县。
明时省县入州,隶济南府,辖二县。
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并设泰安县,泰安府辖东平、泰安、莱芜、新泰、肥城、东阿、平阴七县,隶山东布政使司。
泰安府疆界:东西广430里,南北襄170里。
民国初,泰安属济南道。
民国10年(公元1927年)废道属省,1938年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抗日与解放战争期间,属泰山专署。
建国后,归泰安专署。
1958年改为泰安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2年恢复泰安市。
1985年,撤消泰安地区,泰安市改为省辖地级市。
二、城址变迁1、秦博阳县治所泰安东南13km旧县村↓2、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奉高县郡治泰安东18km故县村↓3、隋大业初年(公元600年)博城治所泰安东南13km旧县村↓4、宋开宝5年(公元972年)岱岳镇今泰安老城城址↓5、宋大中祥府元年(公元1008年) 奉府县城南旧镇村↓6、金天会18年(公元1136年) 泰安今泰安老城城址↓7、元、明、清泰安城向北、西南发展↓8、民国年间泰安以城、铁路相向发展↓9、解放以后泰安发展为带形城市形态↓10、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城市快速扩大,成为综合性城市三、启示泰安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表明:1、帝王封禅活动及泰安宗教文化的发展,使泰山和中心城地位迅速提高。
2、中心城城址的几经变迁,说明经济社会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从泰山与中心城的关系看,中心城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是山、城关系由远而近,逐步密切的过程,中心城成为泰山的服务基地,山、城相互依存、共同繁荣。
第三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一、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分析(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轴历史城区是依托古城而形成的综合性区域。
主要包括:泰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蒿里山(社首山)、历史文化轴及文物古迹等。
历史文化街区南北长2380m,用地面积55公顷。
从泰山与中心城的关系看,中心城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是山、城关系由远而近,逐步密切的过程。
中心城因泰山而建,因泰山而发展,以泰山为主,中心城为泰山服务。
在空间地域和历史文化延续上,通过历史文化轴,将山、城联为一体,不可分割。
由此,自然形成了以岱庙为核心、向北通过红门路联系泰山、向南通过通天街联系蒿里山(社首山)的历史文化街区。
山城相依、山城一体的城市格局,是泰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著特点。
历史文化轴是联系中心城和泰山的轴线,是联系“厚土大地——人间闹市——天堂仙境”的通道,是帝王封禅、宗教活动、登山旅游、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核心体现区,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