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基本原则案例分析
1.概念:
依法行政原则,或称合法性原则,是各国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或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其要求为:职权法定(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法律优先(又称为消极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民意代表机关制定的法律相抵触,即法律优先于行政);法律保留(又称积极的依法行政,具体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法律无明文授权即无行政)
2.案例:
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是指近年来在祁连山保护区内,因为违规审批、未批先建,导致局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系列案件。
2017年1月至10月,甘肃省检察机关经审查,共批准逮捕祁连山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8件16人;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3件30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4件15人。
3.分析:
该案涉及的案件主体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有关方面和张掖市人民政府。
该案突出体现了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依法行政原则。
甘肃省有关方面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显绩,长期存在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
情况。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历经三次修正,部分规定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不一致,将国家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10类活动,缩减为“禁止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3类活动,而这3类都是近年来发生频次少、基本已得到控制的事项,其他7类恰恰是近年来频繁发生且对生态环境破坏明显的事项。
地方立法存在明显故意地规避中央法律的行为,显然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2013年5月修订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管理办法》,违法允许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矿产开采。
《甘肃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违规将保护区内11处煤矿予以保留。
这两项省级人民政府通过的办法和方案公然违反中央的法律法规和立法精神,其气焰可谓嚣张至极。
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甘肃省从主管部门到保护区管理部门,从综合管理部门到具体审批单位,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以致一些违法违规项目畅通无阻,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规定名存实亡。
省国土资源厅在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后,仍违法违规延续、变更或审批14宗矿权,性质恶劣。
省发展改革委在项目核准和验收工作中,以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前置审批作为“挡箭牌”,违法违规核准、验收保护区内非法建设项目。
省环境保护厅不仅没有加强对有关部门工作的指导、监督,反而在保护区划界确定后仍违法违规审批或验收项目。
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在修正《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过程中,明
知相关规定不符合中央要求和国家法律,但没有从严把关,致使该条例一路绿灯予以通过。
祁连山污染案件属于大面积系统性的行政违法案件。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原则中“法律优先”的要求,甘肃省的地方法规公然与全国性法律,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是民意代表机关的法律相违背,或是刻意规避寻找漏洞。
对于该系列案件的处罚,有利于推进我国行政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