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1-4章)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1-4章)

药物毒理学作业
学号:
姓名:
班级:
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10年9月1日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简述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applied toxicology):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3. 通常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1)变态反应;
(2)毒性反应;
(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从临床应用角度来看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2. 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
一、填空题
1、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多数是①转运形式,因此,只有脂溶性②、解离度③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药物经皮吸收的第一相为透过①,这是一个限速过程。

经皮吸收的第二相为透过②。

3、药物被吸收后进人分布过程,分布程度取决于器官组织中①,及其从毛细血管床扩散进入特定器官组织细胞的速率,最终取决于药物对组织的②。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以下特点: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呈现;
②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理(毒理)活性;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两种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

5、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Ⅰ相反应)为①,使大多数药物灭火。

第二步(Ⅱ相反应)为②,药物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其极性增加。

6、药物经尿液的排泄方式包括:①②和③。

7、药物的排泄途径:①②和③。

8、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①药物固有的;
②药物到达靶器官的;③机体对药物的;④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

9、药物毒代动力学模型总体上可分为两组:即①动力学模型和②动力学模型。

二、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2、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3、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4、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5、药物毒代动力学(drug toxikinetics)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
7、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 d)
三、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的一级消除动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2、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一、填空题
1、通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涉及两个方面功能:①和②。

2、血细胞的生成包括血液细胞的①和②。

3、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沿着髓系或淋巴系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分化。

由髓系而来的有:①,②,③,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而由淋巴系而来的有①,②。

3、化学物质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包括①和②。

4、化学物质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二个类型:①对血红蛋白氧结合的;②破坏红细胞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

5、化学物质引起的低氧症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①②和③。

6、最常见的骨髓抑制剂是①,其中②引起骨髓损害的情况极为普遍。

二、名词解释
1、化学源性低氧症(chemically induced hypoxin)
三、问答题
1、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
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
红细胞被破坏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2)骨髓抑制和白血病及淋巴瘤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将整个系统分成3个组织层次:①,
②,③。

2、免疫功能主要行使①和②。

3、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和②。

4、外周免疫器官包括①②和③。

5、淋巴细胞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①②和③。

6、T细胞又称为① ,B细胞又称为②。

7、通常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可分为:①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②导致过敏性;③。

8、药源性免疫增强作用,使免疫功能过高时,易出现超敏反应性组织损伤。

这种反应可分成四种类型,即:①②③和④。

9、实验动物检测免疫毒性试验中,药物免疫抑制可疑是,最直接的测定全免疫系统方法之一是。

二、名词解释
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drug-induced immune mediated disease)
2、Ⅰ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三、问答题
1、Ⅰ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的机制和临床症状。

2、“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免疫系统有毒性作用?参考答案:
通常情况下,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分为:
(1)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烷化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抗代谢药)、环孢素A、其他:齐多夫定(抗艾滋病药)
(2)过敏反应:
Ⅰ型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蛋白制剂等)、
Ⅱ型反应(非那西丁)、
Ⅲ型反应(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Ⅳ型反应;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基多巴(中枢抗交感神经药):血小板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氟烷: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