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纲要
- 与考试内容不全相同
1. 毒理学“ Toxicology”与药物毒理学“ Pharmacotoxicology”的区别?
① . 毒理学是指有关“毒物研究” ,而药物毒理学 是指⋯⋯⋯⋯ ..
② . 现代毒物学是一门有关研究在特定情况下, 机体接触化学、 生物或物理物质而产生
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③ .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表观特征和机
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 “药物毒理学、毒性反应、毒代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等概念及英文翻 译。
① . 药物毒理学( Pharmacotoxicology ):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 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 理学改变, 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 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 生发展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科学。
② .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 对用药者靶组 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③ . 毒代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物 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动物体内、 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 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 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
定性 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 分布、 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 点。
④ . 急性毒性试验( 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 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⑤ . 半数致死量( LD50 ):指能引起 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① . 描述性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 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② . 机制毒理学 ( mechanistic toxicology ):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 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③ . 应用毒理学( applied toxicology ):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 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 新药临床前安 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4. 通常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可包括: (6 个)
① . 变态反应 ;
② . 毒性反应 ;
③ . 致癌性 ;
④ .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⑤ .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⑥ . 特异质反应。
5. 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 与下列 4 个因素有关: ① . 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
② . 药物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③ .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
④ . 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6. 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
① . 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多数是被动转运形式, 因此只有脂溶性大、 解离度小的药物
容易被吸收。在误用药物的解救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是设法减少药物脂溶性, 或增加解离度,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
② . 气体药物经由肺部与经由小肠吸收的显著差别是不存在速率限制。 首先, 气体和
挥发性溶剂为非离子型分子, 可以不考虑其酸碱性和脂溶性; 其次, 覆盖于肺泡
的上皮非常薄、 毛细血管紧贴肺细胞,经吸入的药物非常容易通过;最后, 血液
流经整个肺部毛细血管网只要 3/4 秒,经由肺部吸收的药物可迅速被血液从局部
除去。
③ . 皮肤具有较好的屏障作用。 药物经皮吸收第一相为透过角质层, 是经皮吸收的关
键;第二相为透过表皮层。
④ . 机体总体液可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血浆、 组织间液和细胞內液; 药物主要是与 血浆蛋白结合、肝脏和肾、脂肪和骨髓等组织中储存。
⑤ . 生物转化: 是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进入体内后, 机体通过肝脏或其他部位的酶
对药物进行结构修饰, 以减弱其药理或毒理作用, 并增加其水溶性以便加速从体
内排泄的过程。 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氧化、还原或水解,使
多数药物灭活; 第二步是结合, 药物与体内物质结合后, 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 并使其极性增加。
⑥ . 药物的排泄途径:尿液(最有效) 、胆汁和乳汁等。
7. 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5 点)
① . 通过给药剂量、 药物体液浓度和毒性反应三者关系探索, 阐明引起实验动物毒性的
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② . 结合药物毒性研究中出现的毒性效应与最终结果间关系, 预测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
官,并解释中毒机制;最终为预测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③ . 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④ . 明确药物本身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⑤ . 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以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
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8. 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有哪些? →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
① . 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
② . 红细胞被破坏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血液系统有毒性作用?
• 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铅、华法林、双香豆素。
9. 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的实质是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
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免疫系统有毒性作用?
→通常情况下,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分为:
• 免疫抑制:烷化剂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硫唑嘌呤、环孢素、抗艾滋病药 齐多夫定、大麻素类等;
• 过敏反应:Ⅰ型反应(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蛋白制剂等) 、Ⅱ型反应(非那西丁) 、 Ⅲ型反应(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Ⅳ型反应;
•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抗交感神经药(甲基多巴)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和 氟烷。
10.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是什么?(可从肝生理学和形态学等各方面阐述)
• 生理学方面: 肝脏是经口服或腹腔给药后, 含药血液第一个分布的器官, 最易直接受 原形药物的影响, 通常使肝脏处于具有潜在毒性作用药物最高浓度中。 此外, 肝脏是体内药 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具有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代谢形成毒性物质;
• 形态学方面:中央小叶有最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细胞色素 P450 ,成为大量药物和
其他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场所, 该区域具有最强的解毒作用, 由此也可成为药物在肝内经过
细胞色素 P450 代谢生成毒性产物的最初靶位。
11.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6 种)
• 肝细胞蜕变或死亡;
• 脂肪肝;
• 胆汁淤积;
• 血管损伤;
• 肝硬化;
• 肿瘤。
12.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肝损伤类型 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 —— 对乙酰氨基酚、抗代谢药、烷化剂 脂肪肝 —— 丙戊酸、四环素水杨酸盐、乙醇、四氯化碳 小管胆汁淤积 —— 第一代头孢菌素、氯丙嗪、雌激素、红霉素 胆道损害 —— 亚甲基二苯胺 肝硬化 —— 砷、甲胺蝶呤、维生素 A 血管损伤 —— 达卡巴嗪、吡咯双烷类生物碱 肿瘤 —— 雄激素类、亚硝酸盐、黄曲霉素
13. 针对肝损伤如何进行评价?
• 肝毒性综合征: 肝脏损伤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可涉及肝细胞死亡、肝血管损伤、 胆 汁形成和流动受损、良性或恶性肿瘤;
• 形态评价: 实验动物组织切片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检查是最有价值的, 可获得肝损伤 区域和性质的直接资料;
• 血液试验:通过血液检查能很好地了解肝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14. 肾脏易受药物损害的原因是什么?
• 原因 :肾小球是血液滤过器,肾小球的结构和其所带的负电荷可减少清蛋白从滤过膜 通透,药物损伤基膜可导致清蛋白等漏出增多; 药物直接或间接导致肾小球系膜异常增殖和 系膜区基质增多,免疫球蛋白沉积均可造成系膜损伤。
15. 评价肾脏损伤的功能性测定指标:
• 肾小球滤过率; • 肾血流量。
16.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肾脏有毒性作用?
• 非甾体抗炎药;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第一代头孢菌素;
• 其他药物。
17.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类型有:
• 气道反应;
• 肺水肿;
• 肺纤维化;
• 肺癌。
18.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物质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
• 气道反应:拟胆碱药物、组胺、各种前列腺素、白细胞因子、一氧化氮;
• 刺激反应:乙醚;
• 药物性肺炎:青霉素类、红霉素、磺胺类、氟嗪酸、呋喃妥因、氯丙嗪、安痛定、对 氨基水杨酸钠、干扰素、甲胺蝶呤、三氮唑核苷、皮质激素;
• 药物性肺纤维化:醛固酮类药物、盐酸胺碘酮、马利兰(白消安) 、博莱霉素卡氮芥、 他莫昔芬;
• 药物性哮喘: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普萘诺尔、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氢化可的松、 胆碱类药物、麻醉类药物、抗菌类、酶类药物及生物制品;
• 药物性肺水肿:镇痛药美沙酮、可待因;镇静催眠药:地西泮、氯氮;降压利尿药: 巯甲丙脯酸、氢氯噻嗪;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抗肿瘤药:甲胺蝶呤、阿霉 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
• 药物性肺栓塞:甲胺蝶呤、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氯米芬、他莫昔芬、氯丙嗪;
• 药物性肺出血:肝素、枸橼酸钠、尿激酶、奎尼丁;
• 药物性肺癌: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
• 药物性肺动脉高压:阿米雷司、普萘洛尔、环孢素、鱼精蛋白;
• 药物性肺血管炎:苯妥英钠、青霉素、金盐、碘化物、磺胺类药物。
19. 常用的呼吸药有哪些?( 6 个)
• 异丙基肾上腺素;
• 舒喘灵;
• 氯喘;
• 氨哮素;
• 氨茶碱;
• 莨菪碱及异丙阿托品等配制液。
20. 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有:
• 脑损害、颅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精神症状。
21. 影响神经毒性作用的因素?( 6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