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昭苏县育英学校 张林枫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从中感悟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
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
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
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
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
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及其机能正逐步达到成熟的
水平,是身体发展的定型期。高中阶段学生的脑胞内部结构不断完善,脑的回沟
增多、加深,大脑的机能迅速发展,他们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平衡。但是,高
中学生的内分泌腺比较活跃,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较多,这些激素会促进
大脑的兴奋,因此,他们在情绪上仍不稳定,容易疲劳。高中生的心脏的大小及
机能都已接近成人,但是,由于其血管的发育落后于心脏,内径较小,因此,会
出现生理性的高血压现象,这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
消失。高中女生的性器官己发育成熟,而男生则处于性萌动到性成熟的过渡阶段。
高中生的心理水平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在认知心理方面,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细性、自我调控性都远远
超过了初中生的发展水平;他们的语词逻辑记忆、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越来越成
为记忆的主导;他们可通过概念的定义和上下文获得新的概念,还可以用语言表
达精确、清晰和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推理能力趋于成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很
大的发展,在思维的三个特性中,高中生思维的流畅性发展最快,其次是变通性,
最慢的是独创性。
在情绪情感方面,高中生处于典型的烦恼困扰期,他们消极情绪出现的频
率和强度均高于积极的情绪。他们表达情感方式由外露逐渐转变为内隐,虽然他
们越来越敏感,但对于情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且,其情感的产
生与发展更具有社会性。
在行为动机方面,高中生已能把自己的行动和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联
系起来,远景动机越来越成为高中生行为活动的源泉,而且,他人和集体对高中
生动机的影响渐渐淡化,自己的深思熟虑越来越成为他们动机的惟一条件。由于
高中生的动机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因此,他们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主导动机。
在自我意识方面,由于性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体貌,他
们爱照镜子,爱打扮,总希望自己的外貌漂亮得体,能够吸引异性同学。他们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有所发展,开始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但是,他
们的自我评价一般不太客观,要么过高地估计自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要么
过低地估计自己,自卑自贱,妄自菲薄。高中生的自尊心在其自我意识中最敏感,
一方面,他们积极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另
一方面,当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他们的自我控制能
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为调控已由自发走向自觉自主。
高中生社会性的发展,标志着他们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道德知识结构日益
复杂,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达到了较的水平,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道德事件。他们
的道德情感越来越丰富,对义务感、责任感、良心、幸福感、集体荣誉和爱国主
义情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尽管其道德动机系统非常复杂,但其中起主导作
用的社会性道德动机已初步形成,对其他道德动机起着调节、控制的作用
故要让学生敞开心扉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的戒备心理是师生交流的第一道障碍。学生产生戒备心理的情况一般有
两种,一是师生之间比较生疏,缺乏亲和力,学生把老师当作外人看待;另一种
是,学生把老师的个别谈话误认为批评。因此,消除学生谈话时戒备心理的功夫
应放在平时。一是班主任要多参加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游戏活动,增加和
学生的熟识程度,当学生对你消除了陌生感时,也就消除戒备感。二是要养成常
和学生交谈的习惯,不要等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时才找他们谈话,这样,学
生就不会产生“谈话就是批评”的误会了。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谈话的场所要尽量避开不相关的同学或老师,不要在教室或老师众多的大办
公室,以减轻学生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知晓而引起的紧张心理。如果谈话的场所
在室内,要为学生设座、备水。不要急于谈正题,可以先说点闲话,比如关注一
下学生的衣着,问一下学生家里的情况等。
三、善于倾听
首先,要神情专注,不可一边和学生谈,一边干自己的活儿,这种对学生的
不尊重,既引起学生的反感,也降低学生对谈话的兴趣。其次,要克服“自我中
心”的倾向,不要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只顾将自己的“谆谆教诲”滔滔不绝地倾
泄给学生,将双方的交流变成了一言堂、独角戏。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
见,要允许学生反驳,不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不要当下
就一棍子打死。三是要善于将学生的话引出来,比如,用专注的目光、点头等,
使用“你这话我能理解”、“你说的是„„”、“后来怎么样了?”、“你还有
什么好的意见和办法?”、“你接着说”、“你准备怎么办?”等这样的引导语。
四.具有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
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
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
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
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
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教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例如无视学生的
存在,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等等,亲和
力就一定很低。从这个角度看,亲和力又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
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
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
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
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
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
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智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
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
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
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
五、使用必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和他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
“卡壳”的情况,此时,班主任就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可以让学
生用书信或是电子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使用这些辅助手段时,可以允许学生隐
去真实姓名,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困惑发泄出来,不仅利于
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利于他们调整不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