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前期1、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孕育于民间口头创作。

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神话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物,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集中于《山海经》、《楚辞》等。

传说产生于神话,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劳动人民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故事《鲁班的故事》。

民间童话中人物是凡人形象,内容具有典型的人民性,《刘三姐》《阿凡提》。

民间文学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狐假虎威。

传统儿歌:童谣、孺子歌、小儿语。

语言朴素风趣、短小含蓄、乐律和谐。

2、古典文学与儿童文学在《诗经》和《春秋》中有一些儿歌,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儿童诗。

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代杨慎《古今风谣》已自趋一体。

诗歌内容通俗浅显,感情积极健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高远。

明代的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专辑。

清代《天籁集》48篇古代小说里也蕴藏着一定的儿童文学因素,《西游记》。

3、启蒙读物与儿童文学《三字经》、《千家文》、《幼学琼林》以上种种成为儿童文学的摇篮。

近代儿童文学的萌芽期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改良主义文学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力倡导儿童文学作品和读物,以宣传其政治主张。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儿童诗——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体裁。

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书写祖国的伟大、优越,以唤起民族的自豪与信心,勉励孩子为报效祖国、抵御外海而努力学习。

如梁启超《爱国歌》儿童小说——多是翻译或带有创作性质的译述、改写,内容多属于科学小说、爱国小说、冒险小说和教育小说,明显反映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意识。

《十五小豪杰》、《绝岛漂流记》、《海底旅行》、《海底漫游记》、《飞访木星》《小孩月报》18751903年我国第一种儿童报纸《童子世界》中华书局《小小说丛书》商务印书馆孙秀《童话丛书》茅盾译介《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叶圣陶短篇小说《穷愁》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条件:悠久优秀的文学传统的滋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对世界进步儿童文学的积极借鉴与吸收。

1、“五四”时期思想理论的建设,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

批判虐杀儿童精神,禁锢儿童文学发展的封建制度,大力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

在新型儿童观的指导下重译了西方大量的优秀大队儿童文学作品。

整理开发了我国民间儿童文学,采集童话、收集儿歌、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

作家们创作——茅盾改写童话《蛙公主》《驴大哥》取材于《格林童话》。

《大槐国》根据《南柯太守传》改编。

他的童话创作明显记录了中国艺术童话萌芽时期的基本风貌。

郑振铎的评述童话《竹公主》、《兔子的故事》、《行善之报》等体现出童话创作走向成熟。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清除虐杀儿童精神的旧读物,积极为儿童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鲁迅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和《桃色的云》。

在创作方面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他认为,儿童文学要发挥“造就”新的战士的教育作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照顾到儿童心理的特征,主张儿童文学“浅显有趣”,提倡体裁多样化。

在童话方面,巴金的第一篇童话《长生塔》是受到鲁迅译的小说《沉默之塔》的触动而写。

巴金的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被誉为“中国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叶圣陶的成就最突出。

1923年《稻草人》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础。

《稻草人》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直面人生,把现实生活引入童话。

想象丰富奇特,却十分符合童话的事理逻辑。

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明显的民族化和儿童化的特色。

在小说方面,鲁迅、叶圣陶、老舍的处女座《小铃儿》是一篇儿童小说。

在散文方面,冰心、许地山。

冰心的书信体儿童散文集共29篇《寄小读者》,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博大的“爱的哲学”,爱祖国、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

在儿童诗,郭沫若、沈从文、沈从文《忆》是我国第一部叙写儿童生活的新诗集。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存在明显的教育意图,语言朴实通俗,强调口语化,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近百首儿童诗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诗的基础。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剧的形式,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基本思想内容是爱的教育、美的追求。

2、左联时期——成熟时期左翼文学社团的大力推动出版业有了扩大——大量儿童文学报刊和读物出现再次形成外国儿童文学引入的高潮——西欧与前苏联的作品被大量译介。

30年代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具有相当规模,出版了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等近20种儿童文学研究专著。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他以人道主义儿童观和人道主义文学观为基础,承认儿童是独立的、完全的人。

承认儿童有自己的特点,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儿童应有自己的文学。

他主张儿童文学既不是“太教育的”,也不是“太文艺的”。

周作人主张从整理儿童文学遗产,翻译别国的东西及创作等方面进行儿童文学建设——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其中他的童话研究对我国童话理论的影响很大。

创作队伍明显扩大,一批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者出现,以童话的成就最大。

在童话,张天翼《大林和小林》奠定了我国长篇童话的基础。

《秃秃大王》巩固了张天翼的童话地位,也代表了本时期的最高水平。

张天翼的童话创作特点: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奇特夸张,有很强的象征性。

语言生动活泼幽默感强,十分注重情节的紧凑曲折,在动态中塑造形象,因而作品具有一种热闹的、动态的美感。

善于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将我国童话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标志我国创作童话的成熟。

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张扬“抗日救国”的主题。

儿童文学主要在上海、国统区大后方、根据地解放区。

解放区《鸡毛信》(华山)、国统区《小木头人》(老舍)、“孤岛”上海。

童话——张天翼《金鸭帝国》、贺宜《凯旋门》、苏苏《新木偶奇遇记》、陈伯吹《阿丽思小姐》,以阿丽思的梦境中的昆虫世界来象征旧中国的黑暗社会。

儿童小说——《鸡毛信》、《雨来没有死》、《虾球传》儿童戏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高士奇的科学文艺:科学小品《抗战与细菌》将科学、文艺与政治融为一炉。

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严文井《南南和胡子伯伯》比较注重儿童本身的世界,通过对幻化的儿童生活的描写,对儿童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特点:与欧美国家比,起步较迟,但起点很高,发展很快。

众多文学大师的参与,使得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开始就又无与伦比的威势。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烙有苦难和战争的深刻的社会印记,反战争、反侵略、爱国爱民,也就成了整体性的主题。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条件: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开拓者、建设者们给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和政府的重视。

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作题材的扩展。

对成人文学的借鉴。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其繁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建国十七年儿童节: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反对战争对儿童的虐杀和毒害,于194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上,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创作上的丰收,儿童小说、童话、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各种文体全方位发展,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2007年迪士尼动画《宝葫芦的故事》,特点:题材向更新、广、深拓展;题材更为齐备,有所创新。

包蕾——机智、幽默。

《猪八戒新传》——《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探山》《猪八戒学本领》《猪八戒回家》等几部分。

作者对原著中的猪八戒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适当改造。

削减了猪八戒爱搬弄口舌等缺点,保留了他憨厚笨拙、好吃懒做等基本特征,同时融入了今天儿童的某些性格和心理,突出了他好夸海口、自我吹嘘的特点。

改造后的猪八戒变得幼稚、天真、富有孩子气。

在语言上,作者照顾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尽力避免使用生僻拗口的词句,巧妙地运用了些新颖活泼的谚语、俗语和儿歌,同时吸收了相声和评话语言的某些手法,使得更活泼、风趣。

画技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基础上。

洪汛涛《神笔马良》神笔的奇异力量建立在马良高超的。

葛翠琳《野葡萄》童话中,野葡萄是光明的象征,白鹅女是追求光明的美好理想以及勇敢、善良、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品质的化身。

任氏兄弟的儿童小说:任大星《吕小钢和他的妹妹》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为主角,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任大霖《蟋蟀》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出了新旧时代交替阶段儿童的心理变化。

195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

1952年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专业的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4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

一大批少儿文学刊物创办,影响较大的有《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小朋友》《红色少年》。

195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理论建设取得新成就——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中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儿童文学要担负起教育的任务,同时要照顾儿童的心理;教育儿童,培养新人;儿童文学作家要有一颗童心;儿童文学要有高度的艺术性。

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中讲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体现在思想、道德、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性必须体现在浓厚的趣味性中。

贺宜《散论儿童文学》等奠基性理论著作。

译介作品——前苏联和东欧作品。

叶君健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作品,创作了安徒生传记:《鞋匠的儿子》。

任溶溶《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长袜子皮皮》及《玛丽·波平斯阿姨》等。

2、十年文革毁灭性的摧残,优秀作品极少,《闪闪的红星》李心田3、新时期特点:创作队伍三代同堂,人数达三四千人。

少年小说的创作最为活跃,儿童伤痕小说、问题小说、新人小说、动物题材小说等。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书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友谊。

《猎狐》把动物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引导读者对生命价值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郭风的散文《搭船的鸟》《避雨的豹》《洗澡的虎》《在植物园里》特色:能满足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以动植物为主角,故事性强,把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语言浅显朴素。

童话创作也出现繁荣——形成了以郑渊洁、周锐为代表的“热闹型”,以冰波为代表的“抒情型”两种创作潮流。

任溶溶《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郑渊洁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皮皮鲁全传》。

郑渊洁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所以要把童话写成幻想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才能和智慧。

他童话的特点是将游戏因素大胆的注入童话内容中,增强了童话的趣味性,有一种热闹的喜剧效果。

想象丰富奇特而夸张,大胆削弱了传统童话中“物性”对想象的束缚,模拟现代技术设备的魔力,极大拓展了幻想的空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