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子兵法-势篇》的学习
针对“守正出奇”我曾经写过一篇心得,但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加之最近重温《孙子兵法》,又有些感受,想结合对其的理解写一《势篇》,作为公司内培训的教案。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孙子说:其实统领人员众多的大部队与带领小数较少的小分队原理是一样的,重点就是抓好编制、人员配备;指挥大兵团作战与指挥分队战斗在原则上也基本相同,重点是规章和号令。
统帅三军将士,能始终立于受敌而不败的地位,无非在于灵活巧妙地运用奇、正之谋;能够使兵之所向,如以石击卵般容易,不外乎“避实击虚”在实战中的运用得当。
李贽注:“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而大将总其纲领。
”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
【理解】这一段放到我们工作中来理解,我认为有几点启示:
一是要在职场上出类拔萃,那么你在基层时就要有“大部队”的养成和理念,小分队带好了,才可能指挥大部队,这里的重点就是如何针对你的现有资源和状况完善好你的人员组成,使其既无多余,又
无欠缺。
二是要想使团队有战斗力,一定要有原则底线和执行力。
管理好团队和使团队有战斗力还不完全一样,如果一个领导缺乏原则底线和使团队成员缺乏号令意识,那这个团队基本不可能有战斗力。
三是要领导好自己的团队,使他们所向披靡,就要把握和灵活运用“虚实”理论,如从学习上,专业知识与文化基础;对待上级,原则与服从;关心下属,表扬与奖励;开展工作,务虚与务实。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译文】大凡作战,以常规战术、策略应敌,以奇谋变幻获得胜利关键。
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定似天地万物般变化无穷,如同江河流水样奔腾不竭。
周而复始,像日月的运转;去了又来,像四季的更替。
音阶不过五个,但演奏出的音乐却赏听不尽;基本色彩不过五种,但调和成的图画却观赏不完;基本口味不过五种,但调配出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作战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奇与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体,
如同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来界定它的终结呢?
五声,古代以宫、商、角、徵、羽标记音符,加上变宫和变徵与现代七音阶相同
五色,是指青、黄、赤、白、黑(蓝黄红白黑)
五味,即酸、甜、苦、辣、咸。
【理解】从本段文字有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正确认识“奇正”,“正”是基础和前提,是本;“奇”是基于“正”的手段和行动,它可以成为制胜的关键,但不应是决胜的根本。
应用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正”是追求服务的常规技能和产品的提升,“奇”是不断创建服务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二是“奇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外部因素,必然造成不同的“奇正”,例如:过去附加对客户的免费服务是“奇”,但现在它可能已经是我们业务中“正”的组成部分,甚至将来可能成为业界的常态,诸如此类。
三是创新并不是一件多么玄妙的事。
基本理念、基本要素无需改变,或无法改变,但不同的组合造成的不同展示形式,或许也就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五色”、“五声”、“五味”中体会到,
排列和组合造成了世间万事万物,我们也不要囿于固定思维定式,应永远抱持一种不断创新的心态。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译文】湍急的流水疾速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的作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势能转化为动能);鸷鸟疾飞,可以轻巧地捕食猎物,是速度和距离把握得当。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
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箭,节就是触发的机弩。
【理解】这里面我们就要谈到三个“shi”,即:势、市、事,第一个“势”,就是大势所趋下我们要寻求“得势”,要随行就市,要专心做事,三者存在递进的依存关系,有了前两者,我们就有了把事做好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如何造就于我有利的态势和发动可达的近距离有效攻击,确实不是一两句话可以阐述清晰的,好在后面还会有其它内容涉及到此。
【原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
之,以卒待之。
【译文】人马攒动,旌旗纷纷,在混战中自身的指挥不能乱了方寸;战场上敌情、我情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像古时战场上结为圆阵,使各方向兼顾而立于不败。
战场上,一方的混乱源于对方的严整;一方的怯懦在于对方的勇敢;一方的弱小源自对方的强大(另一种解释是:因为有队伍的严整规范,所以会出现乱象;因为队伍中有勇敢有军人,必然会对比出怯懦的人;长期的军力强盛,必然会滋生纨绔子弟)。
军容严整或是混乱,是由部队的管理水平决定的;勇敢或是怯懦,是部队的气势决定的;强大或弱小,是由各自军队有形实力表现出来的。
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高明的指挥员,就善于示敌以假象,并使其相信而作出错误的决定和行动;放弃一点利益,敌方就一定来取。
用小利来调动敌方,以严整的伏兵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而歼灭之。
【理解】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要管理好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数,二是势,三是形,通俗些讲,就是要做好团队的规矩和道德约束,保持团队旺盛的气势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强化团队组成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团队的软硬件配备。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高明的指挥员,总是善于以己造就有利于自身的“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战取胜。
所以他能够恰当地选择人材来顺应“势”的需要。
善于任用“势”的人,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石一样。
木、石的特性是:置于平地则静止,置于陡峭之地则会发生异动;如果它是方形,则会静止,如是圆的,则会滚动。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下圆石一样。
这便是兵法上的“势”。
【理解】这里论述了一个很基础的管理理念,成事的前提不在人,而往往在“势”,我们究竟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还是逆势而为,这就是在探讨是先把事做对,而不是把事做好,因为前提不对,可能会南辕北辙。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绝不是我三言两语即可道明的,在这里我只是拿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与大家共享,如有不妥,希望共同探讨、研究,这既是我们学习的初衷,也是学习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