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8*3)1.外源化学物: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认为的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大多不是正常人体所需组成成分,也不是维持正常生命、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可以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缓解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成为外源化学物或外来化学物。

2.首过效应:物质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和肝脏时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物质量明显减少。

3.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的时候,吸收量不再增加,血液内浓度与肺泡气当中的浓度之比。

4.肝肠循环及毒理学意义:部分毒物在生物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结合物而被排出到胆汁中;肠内的肠菌群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而使毒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毒理学意义:排泄减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长5.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生物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或生物学富集。

6. 表观分布容积: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相当于血浆最初浓度时所需的体液容积,即体内毒物量与初始血浆浓度的比值。

一般数值越大,分布越广,越易被组织吸收或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血浆浓度低。

7. 特异体质反应:一般是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外源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8. 吸入中毒的危险性指数:是指某一毒物在20℃时的饱和蒸汽浓度与半数致死浓度的比值。

指数越大,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指数越小,引起急性吸入致死的危险性越小。

9. 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身每日随食物、饮水、空气摄入外源化学物而不引起任何损害的剂量。

10. 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比值越大,毒作用的慢性毒性危险性越大;比值越小,急性毒性危险性越大。

11. 受体: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性蛋白质、核酸、脂质,能够识别周围环境当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间的信息放大系统,放大分化整合触发后继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12. 自由基: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化学反应性极高而半衰期很短。

13. 病态建筑物综合征:室内人群的非特异性主观反应的一组自觉症状,不形成临床疾病。

发病快、患病人数多、病因难以确认,离开室内环境之后症状消失。

14. 建筑物相关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肺炎、哮喘以及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可以明确诊断出来病因,直接找到致病的空气污染物,脱离污染环境之后,症状不会很快消失,需要治疗才能恢复。

15. 废物综合征:急性中毒动物突出的症状为染毒几天内出现严重的体重丢失伴有肌肉和脂肪组织的急剧减少。

16.急性放射病:剂量较小的时候出现血相轻微变化伴有不舒适感觉;短时间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全身性的疾病称为急性放射病。

17.氨基酸的光化敏感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之后发生化学变化的可能性。

18.光化学钝化:酶作为一类特殊蛋白质,在紫外线照射下活性下降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6分)1.环境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中毒、“三致”作用、间接危害、(公害病)。

2.呼吸系统对溶解度小的颗粒物具有的清除机制有:(粘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清除)。

3.肝细胞排泄依靠的主要转运方式是:(主动转运)。

4.相对分子量阈值决定了物质代谢排泄方式,小于该阈值以尿液形式排泄;大于该阈值则以粪便形式排泄,不同物种的相对分子量阈值不同,通常大鼠为(325),人为(500--700)。

5.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相当于血浆最初浓度时所需的体液容积,即(体内毒物量与初始血浆浓度)的比值。

一般而言,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外源化合物越(容易)被吸收。

(易or难)6.一般染毒(4--5)个T1/2,血浆中的化学物呈现近似稳态状态。

7.血脑屏障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液的(蛋白质)浓度很低,转运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8.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200)的化合物均可以通过直径0.4nm的亲水孔道。

9.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酶系)主要包括:(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加氧酶)、(微粒体细胞色素b5依赖性单加氧酶)、(还原型辅酶II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还原型辅酶I细胞色素b5还原酶)(环氧化物水化酶)、FAD单加氧酶。

10.一级反应为(等比)消除;零级反应为(等量)消除。

11.外源化合物毒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毒物作用次序、(动物种属)、观察指标。

12.脂质过氧化的后果主要有:细胞器及细胞膜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蛋白质变性与酶损伤)。

13.癌基因学说认为,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

14.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与毒性:有机磷化合物均以(五价磷)为核心。

15.不同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16.基因突变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大段损伤)。

17.中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汞的极限值为:(0.02mg/kg);铅不大于(0.4mg/kg)。

18.狗、猫适用于观察(致呕吐)实验研究。

三、判断并改错(5*2)1.小肠作为主要的吸收器官是因为小肠绒毛的巨大比表面积使其主要的吸收方式易化扩散得以促进。

(×)小肠的主要吸收方式是简单扩散。

2.完成物质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是是循环系统。

(√)3.所有因外源化合物而产生的机体反应都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过敏反应作为病理性免疫反应不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4.酶的诱导效应是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以使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抑制的现象。

(×)诱导效应是增强代谢酶系活力。

5.酸基如羧基引入到外源化学物当中,毒性增加。

(×)酸基的引入可以使脂溶性降低,毒性减弱。

6.Cr3+可以透过胎盘屏障,但致突变的作用比Cr6+弱。

(√)7.家兔可用于皮肤局部实验、环境因素的体温反应以及高血压病理实验。

(√)8.静式染毒柜在半数致死浓度实验中,浓度易控制恒定,添加简单,设备简单,多用于小动物的短时间吸入染毒。

(×)浓度不易控制恒定。

9.铅进入血液后,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为非扩散铅,蓄积在骨骼与牙齿当中。

(√)10.汞主要以蒸气由呼吸道侵入人体,慢性汞中毒首先表现的是呼吸系统症状。

(×)首先表现神经系统症状。

四、问答题(30)1.有机磷农药作用机制、中毒症状及解救的原则。

(15分)中毒机制:抑制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

(1)与乙酰胆碱酯酶形成共价结合,生成难解离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

(2)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聚集,使M受体、N受体兴奋过度而产生中枢症状。

(3)及时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当中毒时间过长酶老化。

磷酰基上的烷氧基可能断裂中毒酶的蛋白立体结构改变使乙酰胆碱酯酶在老化之前被活化,恢复功能。

中毒症状轻度中毒:M样作用症状,虹膜括约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加强。

中度中毒:M+N样症状。

肌肉震颤抽搐;严重者肌无力甚至呼吸麻痹。

引起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血压升高。

重度中毒:M+N+中枢神经:对中枢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出现不安、震颤、昏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压下降;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停止。

解救原则尽早解救;联合用药,标本兼治;足量给药,达到阿托品轻度中毒剂量;重复给药原则。

2.联合作用的类型及概念(8分)独立作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相没有影响,各化学物所致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各个化学物本身的毒性。

相加作用:多种外源化学物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协同作用:多种外源化学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大于他们单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的时候,其中一种化学物可能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互相干扰,使两者的综合毒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总和。

3.拮抗作用的分类及机理。

(8分)功能拮抗:两种化学物质在同一生理功能中具有相反的作用,以致彼此抵消各自原有的生物学作用。

化学拮抗两种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对低毒活无毒的反应产物。

很多特效解毒药的解毒机制属于此类。

受体拮抗:两种外源化学物竞争同一受体结合,从而彼此削弱了各自的生物学效应。

干扰拮抗:两种同时与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其中一种化学物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使其效应减弱甚至消失。

4.公害病的定义、特点及八大公害分别是什么?(8分)公害病:由于公害而导致发生的某种地区性疾病。

特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长期陆续发病新病种、有的发病机理不清楚,无特效治疗方法具有法律意义,需要经过国家法律正式承认及严格鉴定方法才能认可。

八大公害: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四日市哮喘。

5.简述致癌机理的三大学说(15分)【突变致癌学说】认为细胞癌变是由突变引起的,即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控制细胞膜完整性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控制DNA修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将化学致癌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启动阶段: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初级序列,引起基因突变促进阶段:启动阶段形成的启动细胞,在某些因素的促进作用下克隆扩增形成细胞群,即良性肿瘤。

演变阶段:良性肿瘤通过一个称作演变的过程转变为恶性肿瘤。

【癌基因学说】有学者认为所有细胞DNA分子当中都存在有癌基因状态,只有在细胞内相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癌基因才能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形成肿瘤。

癌基因可通过点突变、基因扩增、染色体重排以及非整倍体的方式得到活化。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

【基因外调节障碍学说】认为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的结构,即DNA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变化,而是由于基因外的一些物质,如:蛋白质、生物膜、RNA、激素等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基因的调节,使之出现不正常的关闭和开放。

6.石油引起的生物效应(6分)①进入水体的石油在水面上扩散,造成生物窒息作用,海洋生物缺氧死亡②在海浪等因素作用下,大量水生生物因接触中毒而死③石油气味影响海洋生物的洄游路线和前海繁殖区④破坏较高级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⑤降低水生生物对病原微生物和外界刺激物的抵抗能力⑥油在降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对水生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五、简答题(20)1.主动转运与易化扩散的异同点(5分)主动转运特点:需要载体;消耗A TP;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选择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易化扩散的特点:需要载体,即通透酶;不需要A TP;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