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宋庆龄故居全程接待讲解词第一参观点:纪念广场欢迎各位来到上海宋庆龄故居参观!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夫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际和平运动的倡导者。
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毕生致力于人类的进步事业,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长期生活的地方和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
她曾在这里进行各种国务活动,经常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维护国际正义。
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供人们瞻仰。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故居的纪念广场。
这尊宋庆龄的全身坐像是在2003年为纪念宋庆龄诞辰110周年雕刻的,它选用北京房山一整块五吨重的上等汉白玉雕刻而成。
雕像体现了宋庆龄居住在这里时六十岁左右的年龄特征以及她在家里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宋庆龄高贵、典雅的气质同时又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雕像放置在纪念广场中央,与文物馆一起组成一个纪念小区,人们可以在此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第二参观点:文物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宋庆龄文物馆。
这里留下的文物和发生的故事真实地记录着宋庆龄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见证了她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为保卫世界和平,为人类进步事业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一、留学海外心系祖国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民族危亡,民不聊生。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她的①父亲宋耀如,是海南文昌人,早年曾在美国谋生,并进入教会学校读书,后来作为一名传教士被派遣回上海传教,②这是宋庆龄保留的父亲使用过的书籍。
机遇和不懈的努力使他积累了丰厚的财产。
他是最早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者之一,经常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③宋庆龄的母亲倪桂贞,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一位严格而开明的母亲,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会说英文,会弹钢琴,还曾在上海的一所女子中学里担任数学教师,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女性。
虽然家境富裕,但思想进步的父母,对宋庆龄及她的姐弟从小就进行严格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节约意识、吃苦耐劳的品德,并为子女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④这是少年时期的宋庆龄。
七岁时宋庆龄便进入上海的中西女塾接受系统的教育,⑤这里有她当时学校原址的照片。
14岁时,宋庆龄被送到美国接受西方的文明,一同前往的还有年仅10岁的宋美龄。
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清政府颁发给她的护照,这在当时的中国家庭是十分罕见的,也使宋庆龄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宋庆龄到美国后第二年考入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⑦这里有她珍藏的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影集,⑧以及记满了心得体会的动物学笔记。
(在校期间,宋庆龄爱好广泛,不仅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学有专长,并且对哲学和历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学习刻苦,善于思考,据校友回忆:“她非常用功,从不漏掉任何一门功课的作业,总看见她在工作”。
)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期间,父亲宋耀如经常会写信,并寄剪报去,使宋庆龄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让她及时了解祖国的现实状况和发展变化。
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接受使宋庆龄更加关心国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当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消息传到美国后,⑨宋庆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校刊上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热情颂扬辛亥革命的胜利。
1913年5月,宋庆龄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这里陈列着她的⑩毕业照(《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3年年鉴》登载了宋庆龄的毕业照,毕业照旁题写:“从她的两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
”)、⑾毕业文凭以及她珍藏的⑿母校的校徽。
(1973年5月,宋庆龄的一位大学校友赠送给她一枚威斯里安学院校徽。
所附字条谓:“请接受这枚小小的新徽章。
”)二、精诚无间笃爱有缘1913年,孙中山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这时宋耀如已携家人先行逃亡到了日本。
(8月29日,满怀革命理想的宋庆龄在父亲的召唤下也来到了这里。
第二天,宋耀如便带着宋蔼龄、宋庆龄来到孙中山的住所,这一天是成年后的宋庆龄与孙中山的首次见面。
第二年宋庆龄接替姐姐宋蔼龄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热爱祖国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共同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
①这里陈列着他们当时的结婚誓约书。
从此宋庆龄成为了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和亲密战友。
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集结了4000人猛攻广州总统府,想置孙中山和宋庆龄于死地,以取而代之。
(危急之中,孙中山要宋庆龄与他一起撤离,但当时已怀有身孕的宋庆龄却坚持让孙中山先行离开,并真诚地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
在宋庆龄的掩护下,孙中山逃离了险境。
当宋庆龄冒着枪林弹雨撤离险境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使她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孩子。
)不久之后,②宋庆龄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粤变纪实》一文,详细叙述了广州脱险的经过。
③在度过此次劫难后,孙中山挥毫题赠宋庆龄“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和他们夫妇同生死、共患难的恩爱情怀。
④这是广州脱险一周年后孙中山宋庆龄与永丰舰官兵合影。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亲自拟定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共25条,作为即将成立的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⑤这份《建国大纲》手迹是孙中山在革命工作之余,亲手抄写在册页上,送给宋庆龄留念的,使这份礼物显得极为珍贵。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婚姻曾受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仁慈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与女儿断绝关系,不久即承认了这桩婚事并补送了宋庆龄一份丰厚的嫁妆,⑥这张珍贵的目前仅见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全家的合影,也反映了孙宋的婚姻最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祝福。
1918年6月孙中山、宋庆龄正式定居莫利哀路寓所(现在的上海孙中山故居)。
在这里宋庆龄陪同孙中山深居简出,潜心研究,从事著作,认真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继续寻求救国的道路。
宋庆龄以巨大的热情默默的担当了资料整理、抄稿和翻译的工作,处理大量往来信电,协助孙中山完成了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
出于对先生的无限怀念,宋庆龄将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遗物精心保存。
(尤其是在中国革命艰难的日子里,宋庆龄虽然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等地,然而先生的这些遗物始终是她感情的寄托,也是她最为珍视的财富,所以几十年来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陈列在这里的这些⑧印章、书籍和纪念币等物都饱含着宋庆龄对先生的无限眷恋之情。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在广州农林试验场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发布各种政令,统帅各军,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
此印从1924年1月2日启用。
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武装讨伐袁世凯、重建共和国,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任总理。
中华革命党本部是其领导中枢,地址设在东京。
“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即刻于其时。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华革命党本部迁往上海。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更名为中国国民党,所有印章、图记改用中国国民党名义,此印停止使用。
孙中山安葬纪念章: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国民党驻日本总支部为纪念孙中山特地制作了纯金纪念章。
纪念章正面为孙中山浮雕头像,背面铸“孙总理千古纪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国国民党驻日本总支部谨制”1956年出版的线装本《建国大纲》: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其著作《建国大纲》线状本再版,宋庆龄很是高兴,她曾手捧此书留影以作纪念。
)1966年11月12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
宋庆龄在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讲,回忆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孙中山的遗志,并远远超过了它。
“他的名字和他的精神仍然活在我们心中。
我们为他四十年的忘我斗争而感到骄傲”。
⑨这篇名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珍贵手稿就是宋庆龄为大会发言而精心准备的文稿,长达51页。
三、继承遗志捍卫民权孙中山去世以后,宋庆龄并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以独立的姿态继续走着革命的道路。
(她以继承和捍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为己任,为实现孙中山的遗志不断努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公开发表声明,与国民党右派决裂。
此后,出访苏联、旅居欧洲寻求救国真理。
1931年回到国内后,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帮助营救了大批爱国者和革命志士。
)宋庆龄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①这里陈列着她的国民党党证,②以及她与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部分与会者合影。
(在这次全会上,宋庆龄所表现的竭力维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旗帜和革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深得与会者的信任和尊敬,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1927年7月14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团秘密召开“分共会议”。
这严重地违背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宋庆龄要继承孙中山遗志的意见,遭到国民党右派的顽固反对。
③她发表了这篇《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强烈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罪行。
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完成孙中山生前未完成的愿望,并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场和态度,1927年8月宋庆龄由上海出发到苏联访问。
(行前她在上海《申报》发表《赴莫斯科前的声明》,表明这次访问莫斯科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苏联深深地相信,虽然有些人已经投靠了反动势力与反革命,但是,还有许多人将继续忠于孙中山为指导与推进革命工作所制定的三大政策。
”)在苏联,④宋庆龄受到了苏联政府的代表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1927年底,南京政府发布了对苏联断绝邦交令,并限定苏联领事一星期内出境。
宋庆龄获悉这一消息后随即致电汪精卫、蒋介石予以严厉斥责。
⑤这是宋庆龄1927年12月23日致汪精卫、蒋介石电稿。
1929年5月,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
8月10日,戴季陶奉蒋介石之命,以拜访为名,携夫人到上海宋庆龄寓所游说宋庆龄赴南京。
(宋庆龄针锋相对地回答:“我对政客的生活不适合,况且我在上海都没有言论自由,难道到南京可以希望得到吗?”当戴季陶假惺惺地劝说:到南京耽些时候,那里有你的亲属,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也会比较快活些时,宋庆龄义正言辞地回答:“假如快乐是我的目的,我就不会回到这样痛苦的环境里面。
目击我们的希望与牺牲被葬送,我同情民众甚于同情个人。
”)宋庆龄大义凛然地表示:“使我不说话的唯一办法,只有枪毙我,或者监禁我”。
⑥这里陈列的就是宋庆龄与戴季陶谈话笔记的英文打字稿。
1929年9月21日,宋庆龄乘坐法国邮轮“史芬斯”号前往法国,⑦这张护照记载了她在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