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液系统定义及组成

热液系统定义及组成

热液系统定义及组成:通常是指地球表面下,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呈侧向和垂向流动的热流体分布的范围。

只要这些流体的存在和运动,是否在地表处排放,都构成了热液活动。

因此,
热液系统还应包括各种地质条件所产生的热液,并且该地质条件下热液能维持搬运、聚集巨量金属矿物的能力。

热液系统是由两个基本端元组成的, 即热源( H) 和流体相。

热液中有两种最重要的络合物作为金属搬运的载体: 硫的络合物( HS- 和H2 S) 和氯的络合物
(Cl - ) 。

其他虽然也很重要, 如HO- 、N H3 、F - 、CN - 、SCN - 、SO2 -4 ,但这些络合物在自然界中不很普遍.
影响金属沉淀的因素有:在卤水溶液中①增加H2 S 浓度; ②增加p H 值; ③降低氯的络合物
浓度和降低温度。

在硫的络合物中①降低压力,沸腾;②氧化作用导致硫化物浓度和p H 值降低。

热液矿床类型
基于与岩浆热液系统的矿床形成深度和产出环境,Pirajno (1992) 把热液矿床划分了6 类。

(1) 与由深到浅侵位火山岩的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钨锡云英岩矿床;
(2) 与火成岩、次火山岩和火山岩有关的矿床,以及与岩浆和天水热液混合系统,到主要为天水热液系统有关的矿床,如,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几种脉状金床;
(3) 海底热液系统有关的各种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如,塞浦路斯型、黑矿型以及太古Noranda 型硫化物矿床;
(4) 沉积盆地中与裂谷有关的热液矿床,到目前为止,其形成与侵入岩关系还不甚清楚,如,澳利亚Brooken Hill 和南非Mt . Isa Aggeney ,加拿大Sullivan 层状硫化物矿床;美国Nevada 的卡林
型金矿床;
(5) 与同生盆地卤水有关的矿床,如产于层状碳酸盐岩中的硫化物矿床,这种矿床也可能是第4种类型的极端特殊例子;
(6) 与变质热液有关的热液系统矿床,主要与递进区域变质作用有关。

如浊积岩中的金矿床、太古代中的大脉型金矿床以及产于不整合带中的铀矿床。

上述几种只是端元热液系统类型。

这里须记住的是,同种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可以产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带中,如,与长英质深成岩热液系统有关的矿床,既可以产于俯冲的岛弧环境中,也可以形成与非造山裂谷环境中。

斑岩型铜金矿床特征及其矿化样式
斑岩矿床定义: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由于其内硫化物多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亦有称为“细脉浸染状矿床。

自贝特曼提出斑岩铜矿的概念,并总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经济价值以来,斑岩型Cu2(Mo2Au)矿床是世界主要Cu 和Mo 的来源,也是Au 的重要来源。

像美国Bingham Canyon 等大型斑岩型矿床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在世界上,这些矿床的形成主要与俯冲带岩浆有关,也发现形成于岩浆岛弧环境。

1970 年,Lowell 等提出了斑岩矿床的完整定义及蚀变分带的“二长岩”模式。

他们将斑岩铜(钼) 矿定义为,产于各种寄主岩石中的浸染状和细脉状铜、钼硫化物矿床。

1973 年,Sillitoe 补充和完善了斑岩矿床的顶底特征。

Hollister (1978) 提出了“闪长岩模式”,论述除扩大了与斑岩矿床相关的岩石类型外,强调了小型侵入体的意义,淡化了相关岩体必须是斑状结构,阐释了斑岩铜矿伴生金的有关问题。

金在此类矿床中通常以伴生为主。

1、高温热液脉状矿床
(1)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型矿床
(2)钠长石型稀有、稀土元素矿床
2、中温热液脉状矿床
(1)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2)中温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3、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3-1、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
(1)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
(2)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
3-2、卡林型金矿床
3-3、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3-4、似层状汞、锑矿床
(1)似层状汞矿床
(2)似层状锑矿床
一、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张元厚等:岩浆热液系统中矿床类型、特征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Pirajno F. 1992. Hydrot hermal mineral deposit s : Principle andfundamental concept s for t he exploration geologist . Springer2Verlag. Lowell J D , Guilbert J M. 1970. Lateral and vertical alteration2mineralization zoning in porphyry ore deposit s. Econ. Geol . ,65 :373~4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