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巫山人。
1986年发现于四川巫山,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的直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蓝田人。
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65至80万年,脑容量约在780ml,同时出土还有旧石器初期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
1929年发现于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距今50万年左右,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身长约法156厘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打制石器,用火痕迹明显。
〔图2-2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智人化石地点分布图。
〕2.智人,亦即“完全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马坝人。
1958年发现于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洞穴,距今20万年,体质与尼安德特人相类。
大荔人。
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距今10万年。
长阳人。
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赵家堰洞穴,晚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
丁村人。
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距今约5万年。
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柳江人。
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晚于丁村人,早于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距今1·8万年。
资阳人。
1951年发现四川资阳黄鳝溪,距今7千年。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呈增长趋势,如蓝田人780ml,北京人859—1225ml,山顶洞人则为1400ml,逐渐逼近现代人的脑容量。
这表明,古人类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智力稳步增进。
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直至柳江人、山顶洞人,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体质特征,如颧骨高、颧面前突且垂出,上门齿呈铲形结构,鼻子较宽,下颌圆枕多见、发育有矢状脊等等。
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居民的体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从骨骼的异常变形还反映出各地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特殊风俗(如人工拔牙、头骨枕部畸形、口颊含球等),但是这只能意味着早期蒙古人种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体质多样性。
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居民,在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的主干水平下发生和发展的,构成中国原始先民的人种特征中没有发现西方人种的成分。
中国人种不是外来的而是独立起源的,它对后来中国文化持久稳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
人类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劳动的特征和前提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古人类只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加制造,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使手臂得以延长。
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木亡石存”,今日我们所能得见的古人类的工具遗留,主要是石器。
“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上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
这百余万年间,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部分共同的特点,如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石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等等。
2在距今1万2千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被引入中国,始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中国考古发掘的100项重要成就中,就有近30项是关于新石器文化的发掘。
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处以上,已发掘的也在400处以上。
其中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锛、凿等,骨器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
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
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
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2《二十六年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46页;《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图1-3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早的专用汲水器。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
陶器为黑陶,纹饰多为绳纹和刻画动植物的花纹。
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说明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先后,在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原始文化。
〔图1-4骨耜。
南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常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
〕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六千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
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主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与早期龙山文化相当。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和蚌镰。
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发达。
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掘出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此外还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城头山、内蒙赤峰兴隆洼、陕西临潼姜寨、四川巫山大溪、河南陕县庙底沟、山东章丘城子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甘肃临洮马家窑、辽宁凌源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台湾台北圆山等等,都是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这些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基本遍及今天中国领土所有省份,考古学家将其概括为“满天星斗”。
这表明,中华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地活动在东亚大陆及周边岛屿,其生活样态、物质和精神成果,在享有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与使用木石工具相同时,人类开始用火。
火的保存、使用及获取,使人类在暗夜和严冬获得光明与温暖,不再“茹毛饮血”、“伤害腹胃”,而得以“熟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从生食到熟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
中国人颂扬“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1;希腊人赞美窃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对于“用火”这一伟大进步的追怀纪念。
元谋人遗址已发现用火痕迹;而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图1-5山顶洞人的耳坠。
其制作方法是人工磨平并对钻成孔。
〕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时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即古籍记载的“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21《韩非子·五蠹》、《白虎通义·号·三皇五帝》。
2《吕氏春秋·恃君览·恃君》。
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随着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男女分工明显,逐步由血缘公社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的生活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直接攫取(被动依赖)自然物的采集、渔猎经济开始向生产性的农业、畜牧经济转化,先民获得较稳定、丰富的生活资料。
这就是所谓“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文化史也由之实现一大飞跃,有西方学者将这一转化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革命”,或“第一次浪潮”2。
其实,中国人很早便意识到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分离.........的划时代意义,不过将其功勋归之“神农”这位文化英雄: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3传说创制耒耜、教民耕稼的“神农”,实则是母系氏族时代众先民的代称,而其间发明定居的农业耕作,培植农作物的主要劳绩应当归功于妇女,当时男子主要从事渔猎。
东亚大陆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考古资料和农史文献显示,古代先民在温暧湿润、土壤肥沃的黄河、长江流域,选择和培育了包括谷物、蔬菜、油料、纤维和果木在内的诸多农业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