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第三,族权与政权结合4国际条件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㢕协和,延绵坚韧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6东西文化交汇至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今7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三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转换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一、中国人的起源1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2“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是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3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奍畜业和陶器制作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4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1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之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2小麦、粟子(小米)、水稻、大豆、茶、柑橘、梨、李、梅、荔枝、龙眼等作物都被公认为原产于中国。
3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1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2东方尚鸟尚凤,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3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1中原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落集团)主要活动在华夏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三是苗蛮集团(江汉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
2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三代是“大道之行”的“大同”时期。
3大禹传子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
第二章青铜时代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约相当于从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约1500年,习惯上将这一时段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20世纪末完成的“夏商断代工程”的目的是揭示夏商周的精确年代。
该工程19 96年启动。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类:饪食器:如鼎(出土青铜器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为青铜礼器的代表)酒器和水器:如爵、尊、缶等兵器:如戈、矛、剑、盾、胄等生产工具:如耒、耜等乐器:如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65件,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观。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1中国古来即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2目前所见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3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化最多的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
大致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部分。
4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或称“吉金文字”。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1商人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周人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2天命观:一是对“德”的强调,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1与宗法制相关连的是封建制,这里的“封建”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
2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古代婚礼属于此类)等。
3所有的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2“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1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
2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最著名的“奍士”贵族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3与昔日的巫史和同时代的其他阶层相比,士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身份羁绊,形成新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3)道德自律严格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1孔子: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2墨家:最富于宗教性质3道家:老子、庄子4法家:“变法”与“专制”管仲、子严、李悝、吴起和商鞅5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的代表人物邹衍6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中国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六艺”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其一,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其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其三,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民为邦本,才能尊君)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1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邹衍等巨子诞生于齐鲁。
2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地括今山西全境及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
3秦文化的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
4楚文化的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1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
所谓“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2秦汉是郡县制3政策: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轮、地同域(废除西周以来的封邦建国制,打破地区壁垒,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四面楚歌发生在安徽境内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1汉朝,为巩固君主专制,继续寻觅统治思想。
汉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他们都为了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他们两位都是在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
其核心为君权神授。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第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第四,二者学风不同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1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2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1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答多。
它领悟到苦、集、灭、道“四谤”以及“十二因缘”。
2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
3道教的基本信仰――“道”被释作宇宙本原。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1秦汉帝国以农业立国,重本抑末,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都达到相当高度。
包括一人一牛、隔年轮种、对粮、菜、桑、麻的栽培过程的详细叙述、水利。
2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1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
2“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潮。
3所谓“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礼教。
4王国维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能动时代”,将两汉视为“思想凋敝”的时代,将六朝至唐代视为“受动之时代”。
5魏晋至中唐间,亦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期。
6强宗大姓与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郡望和氏族谱在当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件。
大姓如瑯琊王氏、颖川庾氏、谁都桓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渤海高氏之类,先后掌握军政大权。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1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2玄学在魏晋南朝,成为豪门高族借以自矜并沉潜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3一般认为,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正始时期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第三:东晋、南朝时期,玄佛合流。
4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通、难、胜、屈,清谈风格。
5这还是一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6“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做有《酒德颂》蔑视礼教,曾经长醉60天以拒绝与司马氏合作。
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即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