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陶艺创作

7陶艺创作

◆本课知识点: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现代陶艺在传统陶瓷生产基础之上、运用手工或拉坯等成型方法、创作出以欣赏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现代艺术。

陶艺创作方法:1.泥板成型法。

2.泥条盘筑法。

3.拉坯成型法。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型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运用陶艺的制作方法,做出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第7课陶艺创作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美术课程标准》指出,7—9 年级学段要学习“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注重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陶艺创作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陶艺创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各种陶艺成型方法,创作出新颖有趣的陶艺作品。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陶艺创作的特点和工艺成型方法,为掌握学习重点,本课教学从赏析陶艺作品入手,了解被誉为陶瓷故乡的中国陶瓷艺术,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制陶的乐趣。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更是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陶瓷艺术精美绝伦,曾让欧美及世界各国人民赞叹不已。

中国的现代陶艺一方面继承了本国陶艺传统,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两者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陶艺创作课蕴含着深厚的传统艺术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接触陶泥,感受它的神秘和乐趣,体会到它的自然、淳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创作思维,在创作的艰苦与快乐中,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

(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第二板块,陶艺创作方法。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

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传统陶艺;第二部分介绍现代陶艺。

第24页上方,主课文分为三个自然段,每一段的意思有所不同,第一段说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原始瓷器。

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第二段解释什么陶艺。

陶艺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陶瓷生产基础之上,以欣赏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的现代艺术。

陶艺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并经过火的“洗礼”,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段介绍陶艺创作充分利用陶泥的可塑性,通过工艺成型表现其美感特征。

如,在陶瓷作品成型过程中,通过手工捏制表现出随意自由的味道;或通过拉坯形成快速流畅的痕迹,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它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材料质感和文化内涵,展示出古朴、自然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主课文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知道什么是现代陶艺、明白陶艺创作又是怎么回事。

第一部分,传统陶艺作品的赏析。

教材第24页左上方的图例为1924年出土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的《菱纹彩陶双耳罐》。

《菱纹彩陶双耳罐》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半山类型的代表,体现着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此罐侈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腹部两侧装饰着既美观又实用的双半环耳,造型比例和外廓线的转折都非常考究。

形象浑圆、饱满,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色为主,卓越地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衬托成型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的效果。

纹样为二方连续,有很好的平视效果,从陶器上部俯视则又成为优美的圆形适合图样,增强了器物的丰满感。

《菱纹彩陶双耳罐》具有高度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中国是使用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能熟练地运用手工拉坯的技术,还能运用几何纹样绘制精美的图案。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距今约1700多年的东汉时期,中国人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

第二部分,现代陶艺作品欣赏。

教材第24页中下方和第25页图例均为我国当代优秀的陶艺作品,很多是近年来在陶艺大赛中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多变的造型、丰富的釉彩,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既避免了对于一些经典内容的重复,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做出个性化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长青现代陈若菊作者陈若菊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

作品《长青》形似一段老树干,朴拙随意却婀娜生姿。

自器口直通到底的曲线如树皮的纹理又似一股清流,其间镶嵌着如树种的小球,活泼天然,充满生机。

通体施水青色釉彩,恬淡自如,与器型、装饰浑然一体,生机勃勃。

华夏图腾现代祝大年这是著名陶艺家祝大年先生的代表作,钧釉陶瓷雕塑,表现的是华夏的象征,它是由海中的主宰——龙、陆地中万兽之王——虎、空中之冠——鹰三部分塔式重叠而组成的,粗质的陶胎上挂着厚薄不一的天蓝色釉。

作品造型稚拙粗犷,富于装饰性和韵律感,色彩单纯而又统一,非常有气势,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受到一致好评。

天地和融之地现代黄邦雄作者黄邦雄198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

作品《天地和融之地》造型简练、丰满浑圆,既有民间趣味,又富于装饰感和时代感。

泥条的干裂、表面形体的凸凹变化、穿插的纹理,使器物产生巧妙交错的美感,充分体现出天与地完美融和的主题。

苗家女现代曹志强曹志强是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陶艺作品《苗家女》采用现代雕塑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用粗犷的泥板表现苗家女简朴的装束,体现艺术家对原生态的追求。

使人观之有一种返璞归真、摒弃浮躁、沉静心灵之感。

同时该作品也弘扬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的精神。

个体经营者——卖早点现代曾明玉陈云贵作者根据造型需要,将泥板、泥条旋转、扭曲、挤压,最大限度地发挥陶泥的可塑性。

利用传统“观音手”的捏塑技巧表现人物,在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组织安排得巧妙。

色釉单纯,情趣质朴。

把传统技艺蕴藏于当代陶艺中,把写意手法融入到雕塑里来,具有很强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深度。

”金秋现代李泓作品的主体部分由泥板卷合而成,上缘切出不规则的条形呈微张状,神似秋天沉甸甸的谷穗,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金黄色的釉彩,稍显露深浅变化,带有淡淡的怀旧感,突出金秋的主题。

茶具现代方晓璐作品为泥板成型,显得着实厚重。

壶口和杯口呈现一种自由的形态,带着手工捏塑的自然痕迹。

托盘为黑白两色,极具装饰感。

随意流淌的蓝灰色釉彩与器型风格结合紧密协调,整个作品给人质朴天成的感觉。

第二板块:陶艺的创作方法。

26页左上角图例是陶艺创作时所用的工具。

文字与图例相对应,形象地介绍陶艺的三种成型方法:1.泥板成型法:将陶瓷泥料碾、拍成板状,按需切割成块,然后对泥板进行弯卷、围合、贴加等方法造型。

2.泥条成型法:先搓好泥条,注意保湿。

用其盘制一些造型比较复杂、随意性强的陶器。

这种造型方法的优势在于,泥条可自由弯曲盘转,制作方便。

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自然盘旋的纹理,可增强其艺术特色。

3.拉坯成型法:将揉练均匀的泥团放在拉坯机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在泥团上开孔、压底并拉出泥筒,再经过手势的变化,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器物造型。

在了解陶艺制作方法的知识后,安排“探究·交流”活动,“1.思考陶艺与生活的关系。

2.分析本课范例各采用了哪些成型方法。

”在此环节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26页下部图例为学生作品,第一件作品是采用泥板成型法成型的,用镂空与堆雕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整个作品显得粗犷结实,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第二、第三件作品是采用泥条成型法成型的,造型可爱。

第四件作品是手工捏制成型的,自然随性。

这几件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学习建议”栏目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成型方法,尝试创作一件独特而有趣味的陶艺作品。

”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有把握的成型方法制作器物,然后创造性地装饰作品,完成创意作品。

“评价建议”栏目提出:“我了解了陶艺承载的古老文化和它的艺术特色,学会了简单的制作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与填写评价表的方式,就以上问题进行评价。

口头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师事先准备好评价表,课上组织学生填写。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我国陶艺的传统有基本的认知,初步学会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物,完成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2.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了解陶艺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

观看陶艺创作示范步骤,动手练习陶艺成型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装饰器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陶艺之美,对陶艺产生兴趣;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制陶过程,感受制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型方法。

难点:运用陶艺的制作方法,做出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2课时)四、教学建议(一)对教材处理的建议1.充分认识学习陶艺创作的意义中国大约在9000至10000年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经烧造出装饰精美的彩陶和造型典雅的黑陶。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距今约1700多年东汉,中国人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

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所以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这些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亲自动手制陶更让学生有机会领略制陶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但实际上,有部分学校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开设陶艺课,学生不能体验制陶的过程,这的确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创造条件上好本课,可以因陋就简,没有陶艺教室,教室亦可;没有工作台,课桌上铺张报纸都行;没有陶泥,本地的胶泥、红土也是很好用的。

2.注意本课与其它课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生对于陶艺创作并不陌生,可以说,他们都是玩泥巴长大的。

橡皮泥、软陶我们也都接触过,小学美术课里也有陶艺课。

因此,教师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迁移。

另外,中国的现代陶艺与西方现代艺术关系密切,建议增加对西方现代陶艺作品的了解,这样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东西方现代陶艺的特点及相互的影响。

(二)直观教学更易理解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书上图例中的作品,看看采用了哪种成型方法,给人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陶艺成型方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泥板成型、泥条成型和拉坯成型的基本技法。

教师演示制作笔筒、从泥板成型到装饰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学习到陶艺创作方法与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