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等【课程代码】11100224【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掌握疾病时功能代谢变化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

主编金惠铭教授和王建枝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任务、地位与内容。

了解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疾病原因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及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熟悉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规律(或辩证关系)指导后续的学习内容。

熟悉疾病发生的神经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的概念(或含义)。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死亡的标志及概念,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及调节。

掌握各种水钠代谢障碍的概念。

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及各种水钠代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低钠血症—着重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等容量性低钠血症—ADH分泌异常综合症;高钠血症—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水中毒。

熟悉各类脱水的病因,掌握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体液变动规律,注意脱水的主要部位,尤其是低渗性脱水易发生循环衰竭和发生细胞水肿的原因。

了解各类脱水的防治原则。

熟悉水中毒的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体液变动中注意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均下降,液体量均增加,引起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细胞水肿。

了解轻症或慢性水中毒与重症或急性水中毒的不同临床表现,颅内压升高和脑疝的危险,了解水中毒的防治原则。

熟悉ADH分泌异常综合症的病因,体液量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了解其对机体影响的特点。

掌握水肿的概念,了解水肿的分类。

掌握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即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与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淋巴回流障碍有关;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即体内钠水潴留: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有关。

熟悉与组织间液生成增多相关因素有关的病因,熟悉造成钠水潴留的各项因素的主要原因。

熟悉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正常钾代谢的特点和生理功能,熟悉血钾浓度与体钾含量关系;掌握低、高钾血症的概念,低、高钾血症原因和低、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对神经、肌肉组织,对心血管系统,对肾脏及反常性酸性尿与低钾性碱中毒关系,对中枢神经系统,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尤其注意比较两者的异同。

了解低、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熟悉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

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特点,包括:体液中的缓冲体系、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肺的呼吸功能以及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意义及其作用特点。

熟悉血液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和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等的含义、正常值、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意义。

代谢性酸中毒:掌握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尤其注意其病理生理基础实际上应区分为[HCO3-]原发性减少和[H+]原发性增加导致的[HCO3-]继发性减少两种不同情况(代谢性碱中毒与此类似)以及根据AG进行分类的实质;熟悉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了解肾小管酸中毒(ATN)概念,掌握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缓冲、呼吸代偿、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细胞内液缓冲、肾脏的调节甚至骨骼的缓冲。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骨骼系统功能的改变,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反常性碱性尿产生的原因。

熟悉代谢性酸中毒的防治原因。

呼吸性酸中毒:掌握呼吸性酸中毒的特征、原因和机制。

掌握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注意急性与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主要代偿形式的不同之处。

熟悉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特别是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熟悉呼吸性酸中毒时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了解呼吸性酸中毒的防治原则。

代谢性碱中毒:掌握代谢性碱中毒的特征、原因和机制,掌握机体代偿的调节方式,熟悉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了解代谢性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呼吸性碱中毒:掌握呼吸性碱中毒的特征、原因和机制,熟悉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了解呼吸性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掌握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熟悉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类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

了解如何运用代偿预期值对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第五章缺氧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氧代谢的四个环节(摄取、携带、运输和利用)及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掌握缺氧时呼吸系统的变化,注意急性缺氧时通气增加的机制及其代偿意义。

掌握缺氧时循环系统的变化,包括:心功能的变化,冠脉循环、脑循环、肺循环血管缺氧时的不同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熟悉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注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机制、代偿意义和红细胞过多的危害、氧解离曲线右移与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增加的原因、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利弊。

熟悉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注意不同部位脑组织对缺氧的敏感程度,低氧血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关系。

掌握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包括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无氧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加及低代谢状态。

掌握缺氧性细胞损伤。

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吸氧的原则。

第六章发热掌握发热的概念,熟悉过热的概念。

了解发热的病因,特别是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掌握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可能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和发热时相。

掌握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了解发热的意义。

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第八章细胞凋亡与疾病掌握细胞凋亡、凋亡蛋白酶、核酸内切酶的概念。

熟悉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凋亡信号转导、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的执行和凋亡细胞的清除。

熟悉细胞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包括:DNA 片断化、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凋亡蛋白酶的激活及其作用。

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的特点、凋亡相关基因及其作用。

了解细胞凋亡发生的一般机制。

熟悉细胞凋亡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如与细胞凋亡不足有关的疾病、与细胞凋亡过度有关的疾病、与细胞凋亡不足和过度并存有关的疾病。

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第十章应激概念:掌握应激、热休克蛋白(HSP)、急性期反应蛋白(AP)、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应激性溃疡,熟悉应激原、应激反应,了解良性应激、劣性应激。

掌握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特别是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激时的变化(基本效应)及其意义。

熟悉组成单元。

了解其它神经内分泌的变化。

熟悉应激时的细胞体液反应,掌握热休克蛋白(HSP)的概念,熟悉热休克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应激性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掌握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过程和特点。

掌握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了解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的关系。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熟悉机体的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凝血与抗凝血紊乱的主要环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分期和功能代谢变化。

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二章休克概念:休克、自身输血、自身输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熟悉休克的常见病因及常见类型,了解休克的分类方式。

了解高排低阻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及低排低阻型休克的含义。

掌握休克的始动环节。

掌握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掌握休克早期(I期)微循环的改变,改变的机制,有哪些代偿意义;掌握休克期(II期)微循环的改变和机制,休克期为什么是失代偿期;掌握休克晚期(III期)微循环的改变机制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了解休克与DIC之间的相互关系,休克难治的主要原因。

熟悉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了解休克时的细胞损伤及代谢障碍。

了解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熟悉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病理生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休克的关系及意义,熟悉MODS的发病经过和发病机制,了解机体主要器官系统发生的功能障碍。

了解休克的治疗原则。

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呼吸爆发和心肌顿抑的概念。

熟悉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现象及意义。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重点为氧自由基、钙超载、白细胞激活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掌握心力衰竭、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肌肥大的概念。

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过度两方面。

了解心力衰竭的诱因。

熟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包括心肌收缩性减弱、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掌握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扩张、心肌肥大)及代偿意义(包括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熟悉心外的代偿反应和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掌握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可归纳为肺循环充血、体循环淤血和心输出量不足三大临床主症。

其中以左心衰竭时出现肺循环充血所致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更为重要。

了解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十五章呼吸功能不全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

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

掌握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的概念与病因,熟悉阻塞性通气不足时呼吸困难的表现。

熟悉肺通气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掌握弥散障碍的概念,熟悉其病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