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论语》
《孟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兴办私学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
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孔子思想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1.治国思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行:奉行;
欲:想做的事;
勿:不要;
施:强加。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教育思想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3.处世思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多次。
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谋:办事。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走近《孟子》
一、《孟子》及作者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织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一)性善论
(二)伦理道德思想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 《告子上》
·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
(二)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
·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
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
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
⑴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敬爱父母。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
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
⑵五伦
·“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⑶仁义礼智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
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善的萌芽;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同样是有德之人,由于道德水平不同,又有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种之分,他认为这些都是后天修养不同所致。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食粮
《论语》与《孟子》就是儒家的经典,承载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大家一定要好好阅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