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沼泽缸之家》好久沒從德國訂書了,在忍耐了好一陣子以後,上個月我終於購買了三本德國的水族圖書,老實說我出手得有點勉強,我現在已經習慣閱讀學術研究文獻,對於休閒嗜好等級的圖書刊物,早就已經興趣缺缺。
不過能夠藉由書籍來看看目前德國水族界的進展,也是另一種不錯的管道,畢竟平面媒體還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這次要探討的,是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的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所發表的專書「水族缸藻類手冊(Algen-Fibel Aquarium)」。
本書可說是Bernd Kaufmann 先生將其網站內有關藻類的文章,進行了一次彙整並稍做補充,組成了一本總頁數達96 頁且搭配了約200 幅照片的圖書。
這是很不容易呈現的一個作品,至少在台灣,我很難想像一本專談藻類的書能有多大的銷售量,德國人的閱讀風氣很是令人欣賞。
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
言歸正傳,先前為了忠於aquamax 網站的原汁原味,我在翻譯發表時並未做任何的修飾或評論,也就是內文的看法並不等於我的想法。
現在我買書回來了,總算可以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探討作者Berned Kaufmann 的論點了。
本書的架構分成了幾個大單元,分別探討了自然界和水族缸中的藻類與水草、換水、水族缸中最重要的藻類,另外還有藻類、食藻生物和對抗藻類的水草等小圖譜。
不論是在Bernd Kaufmann 的圖書或網頁內,有關藻類的名稱鑑定和精美的顯微圖片,學名的正確性是無庸置疑的(或許吧),而照片的品質也是令人讚嘆的。
至於在水族缸藻類手冊一書中的爆藻論點,也是維持了和aquamax 原網站相同的看法。
這方面我個人就有不同的意見了。
我們做詳細的調查和觀察,往往可以發覺很多事物間的關聯性,就像在野外或水族缸研究和觀察水草和藻類的生長一樣。
然而有密切的關聯性並不等於彼此間有因果關係,這是所有研究科學的人都必須謹記的態度。
漂亮的顯微照片,向來是作者的強項。
本圖是綠斑藻放大400 倍的照片。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公雞啼叫和旭日東昇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大家都知道公雞啼叫以後太陽便會出來了,但太陽果真是因公雞啼叫才會出來的嗎?相信沒有人會這麼覺得。
也就是公雞啼叫和旭日東昇,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同樣的科學精神,我們也必須運用在水草和藻類的成長議題上。
只可惜水族界願意好好釐清關聯性與因果關係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美國的水草專家Tom Barr 可算是其中之一,當然了,他對抗阻力和攻擊的能力與毅力,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我們回顧aquamax 網站對於藻類的論點,基本上以自然的原始環境的觀察為出發,特別是作者很喜歡造訪斯里蘭卡。
根據Bernd Kaufmann 表示,盛產水草的地點往往都有地下湧泉,提供了水草所需的各種營養,隨著水流遠離這些湧泉和水草繁茂的區域,便會來到水草稀少且藻類孳生的地區。
我只能說很遺憾,原作者沒機會來台灣進行生態之旅,台灣也是數百種水草的原產地。
根據我自己的幾次水草原生態之旅經驗,台灣很多溝渠或池塘,並沒有如作者所成的地底湧泉,水草依舊成長茂盛。
作者認為熱帶地方水草茂盛之地往往有地底湧泉提供營養。
為了促進水草的成長,作者認為以每公升0.1 W 的功率使用底部加溫,來模仿野外的底床湧泉,可說是最理想的做法。
不過我在「底床水流對水草成長的影響」一文中,探討了底床水流並未對水草有真正正面的意義。
或許在水體充分施肥的加持之下,底床營養的供應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而針對磷酸和硝酸會爆藻的觀念,作者也為這兩個化學物質叫屈,認為雖然和藻類的生長有關連性,但並非真正的因果關係,因此並非真正的原兇。
這是我個人舉雙手贊同的看法。
在談到光質和水草與藻類的關係時,作者認為暖色系的光質對水草的成長較有好處,而藻類也能很有效的利用紫外線和偏藍色(冷色)的光質,因此儘量要選用暖色系的光質來種植水草。
我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有何依據,目前對於植物所需的主要談論的焦點是光合作用有效能量(PAR)的概念,而不再是色溫這種針對人眼設計的評量方式。
況且我們在「色溫、流明、光合作用有效能量?」一文中,提到了美國所進行的實驗,發現最能促進水草產氧量的,反而不是純暖色系的燈管。
而在「色溫、光照強度和藻類之間的關係」一文中,也提到了德國所進行的實驗,發現不同的色溫對藻類的成長並沒有一致性。
因此要透過色溫控制來抑制藻類,從現今的研究成果來看是不可靠的。
作者認為生長快速的水草有利於對抗藻類的孳生。
而在過濾器與水流的這一個章節中,作者提到了水流循環過高導致水面波動較強,會促進氣體的交換,對水草而言通常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水流不僅會提高水中的溶氧量,也會驅離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Bernd Kaufmann 先生建議過濾循環每小時一至二次即可。
可是當提到溶氧量的議題時,作者卻舉出圖表表示,水中溶氧量增高不利於水草的成長,但卻有利於藻類的成長,因此水中的溶氧量不宜過高,也就是水流不宜太強,才有利於水草的成長。
這就很令人感到困惑了,水中溶氧量和水草與藻類的成長,到底誰是因誰是果?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何不見針對二氧化碳的探討,誠如作者自己所言,藻類和水草體內的碳元素佔了45%,可見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是必須加以探討的。
而在書中對二氧化碳濃度著墨比較深的,要算是針對黑毛藻的防治了。
這一點和美國的Tom Barr 看法是一致的。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也曾經提過,最先發現用穩定二氧化碳來抑制黑毛藻的,是德國的水族界;而真正大力擁護並宣揚的則是Tom Barr。
不過德國和美國對於二氧化碳的濃度看法還是有差異的,美國認為要維持二氧化碳濃度於30 ppm,而德國認為維持在20 ppm 即可。
如果了解到兩國的水族民情不同,也就是水草種植的建議光照強度和水流強度都不一樣,那麼我們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作者認為抑制黑毛藻很容易,以20 ppm 的二氧化碳濃度及可。
無論如何,德國知名網站aquamax 的站長Bernd Kaurmann 先生,以非常精美的圖片為架構,推出了一本看似冷門的水族缸藻類圖書,書中對於各種藻類、食藻魚和抗藻水草的介紹,透過了類似小圖鑑的方式讓初學者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雖然在爆藻原因上有些觀點未必廣受認同,但這些小遺憾終究是瑕不掩瑜的。
我們其實真的很羨慕德語國家的水族愛好者的。
由于回帖比较长,干脆单独拿出来开个帖子,供各位“批判”(其中有些是个人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符合“TOM BARR”的理论~)关于水体中养分的浓度以及施肥方法,LZ借鉴的理论是德国人多年前的说法,那就是暴藻的几率和水中营养含量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妨可以看看另一类说法,就是台湾老P介绍过的,美国人TOM BARR的说法(老P 的博客上不去了,只能简述一下了)~TOM BARR的说法是,关于施肥,要让水草“吃到饱”,也就是水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多到让水草不能完全吸收为止~TOM BARR认为,水中营养的多少并不是水中暴藻的主要原因,或者说只是提供一个“后援支持”,而藻类的爆发有着其它的一些诱因。
这些诱因中就包括水中某些成分偏低,或者某些条件发生了突变~我们可以相像TOM BARR为我们勾画出的草缸模型,其实就是将水体看成一种“营养液”,这个营养液可以用来培育各种植物,当然也可以用来“培育”藻类。
对于营养液来说,它是中性的,谁来都可以成长~问题在于,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让谁来,不让谁来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可以肯定的是,控制水中的营养的多少确实并不能有效控制藻类的发生,营养多暴营养多的藻,营养少暴营养少的藻,即使我不施肥,天天大量换水,也无法避免藻类的出现~在TOM BARR的理论中,水藻的爆发就像一个需要按下某个按钮才能引爆的炸弹,水中的的营养不过是炸弹中的炸药多少而已,一旦我们按下那个“按钮”,炸弹就一定会爆炸~我们不可能“让炸弹中没有炸药”,因为那样的话虽然不会暴藻,但是水草也无法生存~以上这些理论的结果,就是NPK液肥的出现~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看问题,添加液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给水草添加营养~但是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水中各种元素的浓度~这个浓度的多少,和水草的多少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和那个“按钮”的触发条件有一定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简单化了,不再需要看水草脸色行事,而是单纯去测试水中液肥的浓度即可~当然,这个浓度肯定是需要水草能够“吃饱”的浓度~然后是这个浓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间,既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
如何来判断水中液肥的浓度?很简单,使用TDS笔(实际上是导电度笔),这可以判断水中离子的浓度~然后,利用定期换水和补充液肥的方式,去保持这一浓度,以及维持各种元素的平衡,必要时,还需要额外施加NPK液肥。
根据我的经验,这一浓度大约为30~60PPM,也就是说,在不施加液肥的前提下,当缸内的水质达到稳定后,添加液肥后的结果应该使水的TDS上升30~60PPM,在这个范围之内,我认为是正常的~低于这个范围,我就应该施加液肥,高于这个范围,我就应该换水,并且补充液肥~这一理论还从另一个侧面强调的液肥的质量。
那就是液肥的元素配比必须合理,否则,如果没有合适的调整手段,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换水--施肥之后,将会使水中元素的不平衡度高到足以触发那个“按钮”。
有关这个理论的一些“证据”,可以参考一下我的那个“尼特利泥”试用小缸:/viewthread.php?tid=526720在这个案例中,前两周的暴藻情况可以说和营养成分并无多大关系,即使我每天都大量换水,即使不怎么施加液肥(TDS只有110多),即使没有什么生物,藻类还是来了~反倒是2周之后的“回归正常”的打理方式,使得水藻很快就消失了,甚至连绿斑藻都非常少见了~以上说了一堆,回归到本主题的题目,我认为液肥并不需要太在意是天天加好还是每周加好,也不太需要考虑开灯加还是关灯加,只要掌握好一个原则就行了,让液肥的含量总是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又不是过高”水平,就可以了~这样以来,一些老手的“想起来就加,加多加少看情况”的说法就有了依据了~用TDS笔来检查液肥的浓度并不是要长期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几个加肥周期下来你就可以不需要测试了,你会发现,其实还是蛮有规律的,有些大厂的液肥的说明书提及的施加方法,其实早就符合了这个规律~比如说“每周每10L水施加XXML,换水后酌量增加”等等~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令人沮丧,当我们为自己发现的一些成果和沾沾自喜的时候,当我们觉得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方法或者新理论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前人早就在几十年前完成了这项研究,并且已经被大量运用~~只不过,后来的一些厂家并不懂得这些,他们只会抄袭前人的“结果”,只会使用千篇一律的说明书内容,然后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再去重新认识这些理论~这也算是一种“轮回”吧~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各种条件是不可控的,并且我们实际上只能去研究自然,而不能效仿自然~这个我曾经反复说过,我们的缸是无法和自然界的任何一个水系去比拟的,哪怕是山间的一个小小的溪流~在自然界中,即使是富营养的水体,通常也只是在夏季高温的时候才会发生暴藻,高温,这个引发暴藻的“按钮”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操控的,因为放在按钮上的那只手是老天爷的~所以我们只能期待老天爷不要随意按下那个按钮,我们自己也要小心控制“炸药”的数量~ 而在我们的草缸中,那只手可以是我们自己的~水中的养分的浓度,可以影响到藻类爆发的规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将其看成藻类爆发的诱因或者按钮,却是和很多实践对不上号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水体营养并不算丰富的水草缸,一样会生丝藻、绿藻~或者当发生暴藻后,即使我们努力将水中的营养再降下来,也仍然无法使藻类消失(大多数情况下,是水草首先消失)~水藻的生命力是十分强大的,从营养学上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可以说根本就是无法撼动分毫~水藻对于水草来说,在养分吸收、光合作用能力、水质适应能力灯方面都是略有优势的,水草所占有的优势仅仅是空间和寿命而已~因此说,要控制水藻,绝非简单从营养上去考虑就可以解决问题~重点是在其习性、生长规律方面找到其弱点,然后用这些弱点去消灭它们~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绿藻,这中水藻在草缸中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养殖条件越好,绿藻的也就越容易产生~好在绿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单体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十个小时~,如果我们能够切断其繁殖链,就能有效控制其发生规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绿藻的“控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位于水层表面的绿藻,较深的水位下光强较低,绿藻无法生存,高大的水草以及浮萍会遮挡其光照,青苔、莫丝类水草会占据条件较好的物体表面~再有“恶治”,那就是绿藻爆发的结果是水体严重腐败缺氧,大量生物死亡,导致水体环境恶劣,这同样也会使绿藻死亡~这个问题,恐怕你将水草看成了可以移动的动物了(不幸的是,水藻可以),因此你只要想水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液肥,水草就会自动“上来吃”~实际上,水草只能从其附近的水体中获得营养,因此其获得营养的能力是和水中的营养浓度有直接关系的~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让养分的浓度去适合水草~答案前人早就给出,施加根肥和基肥,这两种肥可以使缸内营养的分布不均衡,并且可以使这种不均衡对水草更为有利,这里不再讲了~关于营养浓度的判定,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前人的经验,比如说TOM BARR本人就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提供~你也可以注意一下我对于“TDS笔”使用方法的段落~每周集中添加一次,可以保证至少在几天之内水中营养的“饱量”,这比每天都吃不饱要好些~此外,某些水草,对水的导电度有一定要求,例如太阳类水草~那么这个饱量就有一定的上限了~这个上限并不算难控制,可以参照一下“初玩草缸”的太阳缸,大约是220~240PPM 之间,我的经验是用纯水+泥的话,大约在150~180PP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