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道德发展与教育
• 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
• 3.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 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 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 • 4.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 • 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
• (二)同伴关系与友谊 •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 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
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儿童青少年能 够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观点。
的观点,但认为这是由于接受的信息不同造成的。如果接受的信息一
样,观点就一样。
• Ⅱ水平:反省的、第二人的或互惠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够 以第二人的观点或反省的观点看待他人,知道别人有别人 的想法,自己有自己的感受。即使接受的信息相同,自己
与他人的观点也会发生冲突。儿童能够认识到别人也会站
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能够预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 但此水平的儿童不能够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
• 4.公正阶段 • 11-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倾向于以公 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 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心、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 件作判断。
•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前道德向他律道德 (heteronomous morality)再到道德自律(autonomous morality)发展。年幼儿童处于一个前道德水平;5、6岁
• Ⅲ水平:第三人的、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青少年能够从 第三人的角色来看待他人与自己,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 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够看到人际互动
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
• Ⅳ水平:社会的、深层的观点采择。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
个体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
中社会群体中的主要观点对个体的看法和观点有重要影响。
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 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
• 2.权威阶段 • 6-8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 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 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 律道德水平。
• 3.可逆性阶段 • 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 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 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 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
段:⑴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⑵ 相对功利取向。
•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 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 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 行为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末被觉察或未受惩罚那就不 是错误的。
地奉献爱心和得到回报,相反,则不会以有益的方式与人
交往
• 阶段7:繁殖对停滞(35~65岁) •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下一代 成长的关心上,而不是自我关注。发展顺利的个体家庭美 满,富有创造力。 • 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
• 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
常常导致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在伤害他人时也没有内
疚感。
• 塞尔曼(R.Selman)曾研究提出,观点采择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或水平。 • 0水平:未分化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够理解每个人有每
个人的想法与内心感受,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也有他们
的观点。 • Ⅰ水平:分化的、主观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人们能有与自己不同
• 同伴互动经历促进了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
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
• 同伴关系中友谊是第一个重要的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 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 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须顾虑是否应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
色。因此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非常重
•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7岁到21 岁的被试。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 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
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
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 level) •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 行为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 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 自己免于惩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
要。
• 塞尔曼提出儿童的友谊发展有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小学高年级 与中学生阶段是儿童青少年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
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
损坏了别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
•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 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 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脉络。 • 1.自我中心阶段
• 5-6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
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
•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 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 公正观念等方面,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 • 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 5-13岁的儿童玩弹子游戏,问:“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
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 三、社会性发展
• 社会性发展描述了与他人交往、互动方面能力的提高,主 要体现在社会观点采择、同伴交往与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 • (一)社会观点采择 •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 受的能力。
• 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应对困难的社会 情境、移情水平也高,受同伴的欢迎与接纳。而观点采择 能力差的儿童青少年容易把别人的意图理解为敌意,因而
父亲为丹麦籍。
•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重视 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 响。
•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性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
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各个阶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 期各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 段中,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性危机 (psychosocial crisis)。每一发展危机的解决对于后 继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
人格、道德发展与教育
• 什么是人格与道德发展 • 人格与道德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 解他人,掌握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社会个体的发 展过程。
•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
第一节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 埃里克森(Eric Erikson 1902~ 1979)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
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 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 儿童很小的时候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但从小学高年级开 始,自尊下降,自我概念也变得更加现实。进入青少年期 以后,自尊水平仍继续下降,尤其是女生。主要原因可能 与身体形象及其他与青春期相关的问题有关。
•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 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5岁) • 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获得安全 感 • 阶段2: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5~3岁)
• 主要发展任务就是独立做事情或自主行动,形成自信心、
自主性 。
• 阶段3:主动对内疚(3~6岁)
• 发展的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
•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的大小来判断行为 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 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 • 对偶故事:
•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 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 • 7岁前的儿童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 行事就是坏的行为。分不清服从和公正的区别。 • 10岁左右的儿童认为平等 的行为就是公正的。
得了自我完美感。
• 二、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
• (一)自我同一性发展
•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对我是谁、我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
定。
• 玛西亚(J.Marcia)的自我同一性地位理论 • 1.同一性迷乱(identity diffusion) • 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 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 • 2.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
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承诺得到整合 。
• (二)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经由经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 觉判断和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外表及各方 面特征的自我知觉。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断分化,自我
概念的成分要素也在不断地增加。
• 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