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入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这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而对健全入格养成的忽视一直是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其外在突出的表现是重智能、轻人格。
它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衍生物,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如今已产生诸多不良的社会效应,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安稳环境的“绊脚石”,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顽症”。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本无可厚非,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旌。
但单方面地过度强调对智能培养,并不符合哲学上发展的一般属性:全面、联系,而不是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小而言之“高智能、低素养”,大而言之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最终成为人们“痛定思痛”的难言教训。
现实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把学校教育简单地“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不差毫厘地“残缩”为分数。
具体表现为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轻人际交往与信息的交流。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锁定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甚至不对其人格做出“吝惜’’似的评价。
致使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积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却由于智能的光环效应而不易被发现,即便发现了也冠冕堂皇地以好学生而论也就“不足为怪了”,哪里还能使其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这给现实社会带来许多沉痛的思考,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敲响警钟。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而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这很容易使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要缓解这种状况,既需要道德教育,又需要靠自身修养。
人格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它使美育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中国教育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不断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水平,直到现在教育仍有很多突出弊端屈指可数:一是对目前应试教育模式改革力度不够;二是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欠缺。
三是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使之“急功近利”——只问智育,不视德育。
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待人冷淡,不关心他人,缺乏合作精神。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全体青少年中缺少了人格教育。
究其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重视起来,这实在是教育的责任。
第一章引言从媒体报道分析看:青少年在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社会进化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会误入歧途,在犯罪的手段上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成熟化愈加明显。
这些案件发生前,涉案人大都是成人心目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那种潜意识的“人格缺失”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却令人痛心,对其自身培养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必要在人们痛定思痛后深入探讨人格教育。
在心理学上产生过许多有关人格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奥波特1937年做过的统计就有50余种;为人们认可人格的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
从国外看:国外有关人格研究理论,主要分为美国、前苏联和东欧两大部分。
西方学术界为研究人格问题己形成了专门的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早已跨越了最初的“人格”作为“面具”的认识峡谷。
这方面的理论可谓九流十家,经典学说有:人格特质说、人格结构论、人格类型论、人格自我实现说、人格精神分析说等。
早期美国对人格的研究,比较重视对病态人格的研究,在西方许多心理学教科书中,往往将性格与人格视为同义语。
前苏联在个性发展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验方面,有着一些具有特色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实验。
如苏霍姆林斯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培养塑造人的良好个性有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这些个性理论具有把人的个性心理与社会发展、道德建构相结合的特点。
国外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阐述,虽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又避免让人产生一些“疑义”。
似乎把力气都花在了纯粹的学术上,好在有一批教育家却把人格理论的精神要义运用到了教育实践中。
其中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全部教育理论,无不渗透着人格教育的思想。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更是把人格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而我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靠人格”一词却未曾出现过。
新版《辞源》也没有收入“人格”这一辞条。
可以说,人格意识在中国思想传统上不是作为明确的概念提出的,它的精神实质渗透在各种思想观念之中。
但就总的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对人格的理解处处表现为以修身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的倾向,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人格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以及中国民众对人格范畴的理解和认同都比较专注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
散见于对中国古典和近代学术遗产的阐述和当代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专著中的人格理论,明显地集中于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考察。
【l】蔡元培是中国教育历史上完整使用“人格”一词的第一人。
实施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大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盖国2第一章引言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
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完全人格,男女一也。
”【2】他把能否养成健全之人格放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对待了,不能不说这是倡导人格理论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张显着智者的风范。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格教育理论有了长足进步。
其代表理论主要有:①非智力因素论。
②人格三因素论。
③是自我实现理论与社会实现论等。
综上我国本土的人格教育无论是在心理学范畴还是从社会学角度上都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
特别是由人格缺失而带来的畸形案例,早已成了人们熟视无睹的现实:诸如家庭状况的基础教育中有的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过于放纵、骄宠溺爱缺乏正常教导等等。
导致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留下一生的“劣痕’’,加之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与健全人格相背的犯罪道路。
由于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还有对不良文化的沉迷以及上网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最终推动青少年步入偏离健全人格的深渊,使得原本脆弱的人格教育又雪上加霜。
而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却因高考的升学率而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学习先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层面上还留有死角。
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
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也使人格培养大打折扣。
以上几方面对于青少年人格培养来说都是外部因素,青少年人格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这是明显的事实。
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的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最终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给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第一章引言进步与时代要求已经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到培养创造性人才,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创新主要是通过思维的操作来实现的。
创造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它直接地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保证要养成这种超前的人格思维,.而没有一个宽松而自由的外部环境,人的自然潜能就会头重脚轻不可能得到释放。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新审视人格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人格教育对策中应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引起共鸣、求教于大家,对人格探究有所指导。
4第二章人格教育二、人格教育(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什么?不同的学者因其出发点不同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学科也因阐述的角度相异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同一学科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的来说:是指人所具有的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气质、性格及其个别差异的混合体,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又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最早出现于希腊语中,表示“移近”、“置换”;在拉丁语中表示“面具”、“伪装”,同戏剧角色有关。
从古罗马哲学家波伊细阿斯(480.524)起,经中世纪经院哲学,其词意逐渐确定为“人格’’,即表示理性的、个别(体)的生存。
【3】人格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释,托马斯主义把它与物质联系在一起,但已经对个体人格与个别(体)作了重要区分。
莱布尼兹把人格的本质界定为自我意识,即把个人的意象同意识联系在一起。
康德把人格置于道德领域,这样,关联于自由的人格才脱出了自然的决定论和自然的机械论,不再是诸多现象之中的一桩现象。
【4J从叔本华开始,人格论还成了哲学的一个部门,在人格哲学的阵营中,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鲍恩等多位哲学家,就流派而言,则分属唯意志论、存在主义和人格主义【5】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格是成人所具备的个人性格,是个人行为物质表现的统一性和固定性的配合形式。
社会学研究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所谓人格,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和缓慢演变的,是个体把社会的价值、态度、技能都同化了的过程。
在心理学上,人格即“个性”。
【6】。
’《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词条标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有鉴于古今中外对人格理论阐述和现代汉语的“人格’’语意,笔者认为人格涵义可以概括为:人格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体现的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个心理面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