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PPT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PPT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 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 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 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 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 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 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 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仁“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忠”,即“尽己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 敏、惠。
孟子,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要义:要“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 度相违背的各种 名分)。
子将奚先? 宾语前置(子将先奚?) 有是哉,子之迂也! 主谓倒装(子之迂也,有是哉)
12.11
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 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 信:诚然,表假设。 诸: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 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12.1
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敏:聪明 请:希望 事:做
要义: 要约束自己(克己)。
3.14
从:依从
7.5
甚矣吾衰也 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 复:再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要义:要各守本分。
探究: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 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 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 任。
1.2
弟:同“悌”,敬爱,表揣测 与:语气助词
仁爱之心; 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 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 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 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仁”仅在《论语》 中就 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 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 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 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 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 纪、道德和礼貌。
3.1 孰:什么
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
6.25 觚不觚 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 后者:动词,像个觚。
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16.2 自:从 出:发出,发布 盖:大概,大约 执:执掌 命:政令 庶:平民
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13.3
待:等待 奚:什么 正:纠正 名:名分 迂:不切实际 野:粗鲁 阙:缺,空缺 中:适当 名:命名,名作动 苟:马虎 已:罢了
关于“礼”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 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 《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 家之堂?”
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 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 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 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 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 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 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 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 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 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 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 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 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 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 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 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 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要义: 孝悌是仁之本
2.8
有事:有事情 是以为孝:
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要义:敬爱、顺从为孝。
17.21
为礼:修习 崩:崩溃 期:时间 期:一周年 衣:穿,名作动 女:同“汝” 为之:做 处:居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17.11 3.3
要义:“仁”是“礼”的内核。
克 己 复 礼
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 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 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 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 制”)。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 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 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 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 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 度的突出特点。
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 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 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 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只有单个的人将“礼”内化并按照“礼” 的规范行事,才是“仁”。
【中国大百科全书】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 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 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
要义:推崇周礼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 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 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 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 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 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 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 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 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 “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