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一点。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在乐读、爱读轨道上发展,使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比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配置一些相应的图片和音乐,这样就给学生创建了一种适合的氛围,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状态,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兴趣。

同时,教师在范读之前还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了《东方之珠》之后,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以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对待他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即使有发音不准,丢字多字甚至读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打断,甚至批判,而是要有耐心地听完。

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建议也要以肯定的方式,例如“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能使学生乐读。

这样,学生心理就会放松,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才会收获大。

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采用了师生同背的方法,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分配角色,一起表演,边表演边背诵,个个兴趣高涨。

三、讲究朗读的形式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方式的转变和灵活运用。

一种方式再好,被无数次的重复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腔调,那么学生最终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通过领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如《草原的早晨》一文,文中描绘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勤劳的牧民。

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从而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又如《雨点》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雨点,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朗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

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如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

再引导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督促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

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

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午读时间,教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重视阅读课中的朗读感悟,重视课外阅读,经常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

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重视朗读,引入这股“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地发展。

架一座缤纷的虹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

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

回顾目前的朗读教学,很明显地存在朗读的时间机械化、朗读的目的模糊化、朗读的指导形式化等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但是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类的古训,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了让琅琅书声真正在学生、老师和文本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虹,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理解促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素质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情朗读是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感受时,负责形象思维的大脑的右半球兴奋;表达时,负责抽象思维,语言的大脑左半球兴奋。

这样,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就可以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素质主动发展。

1.以点带面,悟感情苏教版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动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有着启智育人的巨大作用。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再通过朗读吟诵,让课文深深地感染学生,做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2.迁移体验,找感情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

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秋游》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子应该一个一个语气连贯地读,充满激情地读,表现出同学们郊游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在郊外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怎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也想到草地上打个滚,或向着蓝天喊两句?”学生在模拟喊话后,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在郊游时的愉悦中,个个神情激动,读得很出色,达到了感情朗读的境界。

3.音乐渲染,动感情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是凭借音像。

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朗读优美的散文小诗时,我给配上舒缓的乐曲;在展现壮观场面时,就加上高亢的音乐;把和课文有关的或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乐曲合理利用起来,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文中感情的理解。

感情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二、以欣赏促个性朗读,培养学生的能力1.利用图画促想象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课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诗。

当一幅放大的插图出现在学生面前,细细观察池塘中的大玉盘似的荷叶静静地举着,晶莹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尤其优美灵动。

这样运用图画,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使学生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

于是我进行范读,当读到“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放慢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表达我此时的感情。

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一课就在读书声中愉快地结束了。

2.创设情境促想象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

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老师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张扬个性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这座缤纷的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