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舶电缆敷设原则工艺标准

船舶电缆敷设原则工艺标准

8.2.5、油泵间内如安装测深仪感器时,其电缆敷设的要求同第1、(2)的规定。
8.2.6、电缆的伸缩接头不应设在本类舱室的区域以内。
8.3、第三类舱室(空间):
8.3.1、沿步桥敷设的电缆,应选用铠装护套的电缆,否则必须设有坚固的金属罩壳或 Nhomakorabea管敷设。
8.3.2、沿甲板敷设的电缆应有坚固的金属罩壳或穿管敷设,电缆管道距甲板的高度应不小于200mm。
4.2、管子或管道的端部应无锐边,如无法锉去锐边时,应设置护围,以免损伤电缆。
4.3、管子或管道的弯曲半径应保证所穿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允许值。外径大于65mm的管子,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2倍。
4.4、一条管的弯曲次数应不超过3次,且弯曲的角度应大于90º,否则管应分段安装,用活接头联接,联接时保证密封性能。
2.5、每根电缆拉敷完毕后,均需把电缆理齐整平,校对好长度,并把电缆一起挂在设备附近。不得将电缆随地乱抛,任意踩踏,以免损伤电缆。
2.6、所有电缆拉敷完毕后,应全面核对电缆的型号、规格、进入设备的长度和总数,以防敷错或遗漏,核对无误后,方能进行电缆的紧固。如果用绑扎法紧固电缆,则可在拉敷好一束电缆经复核整理后,即用扎带紧固,然后再拉敷第二束。
8油船电缆敷设的附加要求
8.1、第一类舱室:
8.1.1、本类舱室严禁安装电气设备及敷设电缆。
8.1.2、如不可避免,需在垂直隔离空舱内安装测深仪传感器时,其电缆应敷设在气密的紧固的管子内。电缆管不应贴近油舱壁安装,电缆管在进入隔离空舱处,管子内需以填料封隔,且应保持舱壁原有的密封性能。
8.2、第二类舱室(空间):
5.4.2、专用接地接线柱,应设在不易受到机械损伤和有油、水浸渍的地方,在接地导体接地端的两侧,应垫以镀锡铜垫圈,并应设有防止松脱的弹簧垫圈或螺母。
5.4.3、金属护套与接地导体的接触面处,应除去油漆及金属氧化层,并在两者之间垫以厚度不小于0.5mm的锡铂或镀锡铜皮,以保证良好的接触。
5.4.4、接地装置紧固后,应随即在接地处四周涂以防锈油漆封闭。
7.2、所有进入无线电室的电缆和无线电助航仪系统的电缆,应有连续的金属屏蔽层。
7.3、以上所提及的电缆金属护套及穿管电缆的金属管或罩壳,至少应在两端可靠接地。
7.4、与无线电室无关的电缆,不应穿过无线电室敷设。
7.5、在使用单芯电缆的场合,其回路导线应尽量相互紧靠在一起固定,并应避免敷设成环形或局部环形,防止产生涡流现象。
1.2.2、尽量避免在可动或可拆的场所敷设电缆,以免活动体移动或拆装时损伤电缆。
1.2.3、电缆穿过甲板时,必须用金属电缆管,电缆筒或电缆围板保护。
1.3、电缆应尽量远离热源敷设,电缆离蒸汽管、排气管及其法兰、电阻器等热源的空间距离一般应不小于100mm,否则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1.4、电缆敷设应防止潮气凝结和油、水的影响。
3.7.2、在扁钢上用扎带紧固电缆,应使最底层的所有电缆与扁钢均有接触,并尽量使最底层的电缆宽度略大于扁钢的宽度,以避免扁钢的边角损伤扎带,见图。
3.7.3、扎带的收紧不应使电缆产生有害变形,以免损伤电缆。
3.7.4、在重要舱室(如机舱、应急发电机室等,及明线敷设的内外走道,用尼龙扎带紧固电缆,除采用下托敷设型式外,均应每间隔五根尼龙扎带)使用一根金属扎带。
8.2.1、除本类舱室所安装的防爆电气设备必须的电缆外,其他无关的电缆应尽量避免通过本类舱室。
8.2.2、本类舱室的电缆必须选用全色装护套电缆,或穿入气密的紧固的管子敷设。
8.2.3、电缆或电缆管道的敷设,不应紧贴在舱壁和甲板上,其间距应不小于 50mm。
8.2.4、出入本类舱室的电缆孔应设有密封填料函,电缆管或填料函穿过舱壁或甲板时,应保持原有的密封性能,以防可燃气体进入其他舱室。
3电缆的紧固工艺要求
3.1、电缆的排列应平直、整齐、尽量不交叉。对于难以避免的交叉,应安排在电缆束内部,且不得在紧固位置,以免影响美观及紧固质量。
3.2、电缆在紧固后不应有任何松动,也不应使电缆受到有割的变形和损伤,紧固好的电缆应平直整齐,相邻两紧固件之间的电缆应无凸起或下垂现象。
3.3、电缆的弯曲部位,紧固时力求美观,且应符合电缆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
2.3、电缆的拉敷应按电缆表册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对于局部电缆,若无电缆手册,可按设备布置图和系统图,根据实际走向进行切割和拉敷,并在两端做好临时标记,局部电缆一般在主干电缆拉敷完毕后进行。
2.4、电缆拉敷时,应使电缆沿着已烧焊紧固件的敷设线路方向,连续均匀地移动,特别要注意不要强力硬拖,以免损伤电缆。对主干电缆,应按照电缆的“停止标记”,把电缆停止在规定的舱壁或甲板处。
1.5、应避免在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的场所(如油漆间、蓄电池室)敷设电缆,上述舱室本身所必不可少的照明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子或管道内,金属管子或管道穿过舱壁时,应保持舱壁原有的密封性能,以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其它舱室。
1.6、电缆严禁穿越油舱,如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双层无缝钢管穿越,并不应改变原有密封和强度。电缆一般不应穿越水舱,如无法避免时,可用单根无缝钢管穿管敷设管子及其与舱壁的焊接,均应保证水密,并应有防蚀措施。
1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2
2电缆的拉敷……………………………………………………….3
3电缆的紧固工艺要求…………………………………………….3
4电缆管的弯制及安装工艺………………………………………..4
5电缆金属护套的接地…………………………………………….5
6冷藏场所的的电缆敷设………………………………………….7
1.9.2、横截面敷设成矩形的电缆束,其宽边方向的电缆最好不要超过二层。
1.10、工作电压超过24V,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必须可靠接地。
1.11、凡在复合面板舱室内的电缆除个别壁板为明线敷设外,其余均为暗线敷设,其它处所均为明线敷设。
1.12、需挂主干电缆标记。
1.13、缆表面不得有涂层。
1.14、舵机电缆需分舷敷设。
4.10、管子或管道应保证机械上和电气上的连续性,并应可靠接地。
5、电缆金属护套的接地
5.1、除工作电压不超过24V及具有单点接地要求的电缆外,其他电缆的金属护套均应于两端可靠接地,但最后分支电路之电缆金属护套,允许仅在近电源一端可靠接地。
5.2、所有电缆的金属护套,在其全长上应保证与电气上的连续性(特别是在电缆经过分配或连接设备时)。
3.4、电缆支架或桥形板敷设电缆时,必须对每个紧固件都要进行紧固;用导板、扁钢弯件敷设电缆时,紧固件间距可参照表1中的规定。
表1
电缆外径(mm)
电缆紧固件的间距(mm)
非铠装电缆
铠装电缆
小于7.6
200
250
7.6~12.7
250
300
12.7~20
300
350
20~30
350
400
大于30
400
450
1.7、电缆与船壳板,防火隔墙及甲板的敷设间距应不小于20mm ,与双层底及滑油、燃油柜的敷设间距应不小于50mm。
1.8、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应在允许的规定范围以内,一般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
1.9、电缆成束敷设时,应注意考虑电缆散热,以免影响载流量。
1.9.1、电缆束的横截面宜敷设成矩形,避免敷设成圆形或方形,矩形的长边也应尽可能大,宽边应尽可能小,其长宽比最好不小于3:1。
6.3、如电缆必须穿过冷藏场所的热绝缘层,则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子里垂直穿过,管子的两端应设置水密填料函。
6.4、固定电缆的金属紧固件,最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如采用钢质材料,则应有可靠的防蚀措施。
7邻近无线电设备场所电缆敷设
7.1、设在露天甲板和非金属上层建筑内的电缆,应有金属护套或敷设在金属管子,金属罩壳内。
5.3、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的形式。
5.3.1用金属夹箍进行接地,见图。
5.3.2、用金属护套编成辫子进行接地,见图。
5.3.3、用金5.3.2、用金属填料函螺母压紧金属护套进行接地,见图。
5.4、接地的工艺要求。
5.4.1、接地导体应接到船体永久结构或与船体相焊接的基座支架上;亦可接到可靠接地的设备的金属填料函或外壳上。
4.7、电缆管不允许直接焊接在船体构件上,而应采用管子卡子安装固定。
4.8、管子与设备进线孔必须在同一中心线上,其间距为管径的6-10倍,以便顺利地将电缆引入设备。如管子的端头与设备的进线口直接连接,则连接处应保证设备原有的密封要求。
4.9、在潮湿和油水容易进入的场所,管子或管道的两端应用填料进行密封,管子或管道的布置应使水不能在内部积聚(因考虑可能凝水)。
7邻近无线电设备场所电缆敷设………………………………….7
8油船电缆敷设的附加要求……………………………………….7
1、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
1.1、电缆敷设的线路应尽可能平直、整齐、美观和易于检修。
1.2、电缆敷设应防止机械损伤。
1.2.1、尽量避免在货舱、贮藏室、甲板上、舱底花铁板下等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敷设电缆。若无法避免时,则需设置可拆的电缆护罩或电缆管加以保护。
4.5、穿过水舱的电缆管,在水舱内不允许有接头。
4.6、为了避免水在管子或管道内积聚,管子或管道应成倾斜位置安装。如管子或管道内的凝结水无法自行流出,则应在最低位置设置排水孔,孔径应为1-3mm。但当管子的最低位置的一段经常可能浸在油水中,不宜设置排水孔,这种情况应设法提高管子两端的密封性能束解决。
4至120
为载流导体截面的½,但至少为4
大于120
>70
6冷藏场所的电缆敷设
6.1、与冷藏场所无关的电缆不得穿过冷藏场所敷设。敷设在冷藏场所的电缆,均应有耐寒的和不透水的护套。如敷设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时,则金属护套外面应有不透水和耐腐蚀的护套。
6.2、冷藏场所的电缆,应全部明线敷设,并在周围设置防护罩,以防机械损伤。电缆与冷藏室表面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