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

严肃的工作,必须争分夺秒的战斗如果抢 救及时、护理得当,病人可能转危为安; 反之即可发生生命危险。 。
• 老年体弱型 • 神志不清型 • 高热瞻望型 • 休克型
病情变化快、有时在几分钟内即可死亡。
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 衰竭。
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一般都是卧床病人。 一般都有体温、脉搏、呼吸或血压的变化。 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监护导线多、留置管道多。
在用药中我们还需注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输液袋以及 延长管要有高危药物标识,血管活性药使用独 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血管活性药物通道推注其 他药液,提高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以 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突然改变,床边应挂“防 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 物,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出现药物外渗 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 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避免更换时导 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护理文书中的风险 • 告知行为中的风险 • 无意间忽视患者权益引发风险
医护记录不吻合:有些医生迟开、漏开后改医 嘱,导致忽视执行在前或没有医嘱;护士只看 医疗记录缺乏护理体检,入院时患者已有压疮 但首次记录缺皮肤描述,在举证时缺乏证据。
护理记录不真实:忽视非操作性的护理记录 (健康宣教、重要告知性的护理措施);片面 的追求护理记录完整和整洁,符合医院管理和 达标要求,患者不在时虚填观测结果、重抄护 理记录;护士忙于治疗不能及时记录护理活动 而在下班时回顾性记忆至关键内容漏记;记录 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体现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疾 病的专科特点;
对患者采用定时翻身、使用充气床垫、骨 突处使用减压等方法预防压疮的发生,危 险性大者可增加翻身次数,翻身后应检查 各管道、导联线是否保持在功能位。
手术时间长者应使用相应的防护贴。
做好交接班。
案例4:
一位躁动患者用了约束带,探视时家属发现患者被捆绑并大吵大闹,后发现由于约束过紧手部皮肤苍 白发冷。家属知道后大怒,提出诉讼。
护理安全管理: 是指为保证病人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
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把隐患消灭在萌 芽状态,创造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
住院患者常见安全隐患:
意外伤害:跌倒、烫伤
病人自杀:精神病、绝望
用药安全: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药物的 (过敏、毒性、不良)反应
• 违反核心制度
• 转抄或执行医嘱错误、遇有疑问不请时不报告、交接班不到位、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明明查对已发现 可疑但还是含糊去做、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擅自离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有这么巧会出问题” 等
•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安全护理的法宝。
护士不加强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特别是低 年资或实习进修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输液 时造成多次穿刺、胃管误入气道、灌肠是插 入过深或过浅等类似不该发生的操作失误
患者药物使用安全
各种仪器使用安全
护理:提高危重患者管道安全
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提危重病人约束安全
防范与减少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
执行危重症护理记录规范

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
• 院感控制意识 • 导管的相关性感染 • 防范跌倒/坠床、管道滑脱、压疮的发生 • 防范烫伤 • 用药错误 • 转运安全 • 防范误吸
案例1:一患者由于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到位, 感染了另一位患者的传染性皮肤病。
应对:
应具备足够的非触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 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2床1套, 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 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 的物品后及脱掉手套之后应进行手卫生。手 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 护理安全管理对危重患者的意义:危重病人作为护理对象有着复杂、特殊的一面,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 化,优良的护理质量保证是病人康复的前提。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安全管理成为重要环节。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 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 里、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伤害、障碍、缺陷或 死亡。
案例1:一位患者因为中心静脉导管引发的导管血栓性 静脉炎,病人发热,多住一星期院,家属要求赔偿, 免去一切住院费用。
应对:
1、 应每天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2、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周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 每2天更换一次,如果敷料变湿、松动或受到污染,应 及时更换。出汗较多者、高温季节、穿刺点有出血或 者渗出等情况,应该首选无菌纱布敷料,避免使用透 明贴。保持系统密闭,中心静脉导管通常不需常规更 换,当导管不再需要时,应立即拔除,一旦发生血管 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及时拔除。
张三对于羊的安全管理出现严重疏漏
• 当羊圈发生破洞时,首先他应该识别,这是否构成风险,然后评估,这个风险会造成羊群跑掉的危险, 最后采取相应处理,把羊圈修补好,而不是等到羊跑掉后后悔莫及。
• 所以预防是安全管理的起点,安全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因此,“预防是解决不安全的最好方法。”
• 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 • 护士法律风险意识淡漠 • 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 • 护士专业技术水平问题 • 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 护理人员的心里因素
认知中产生错觉(是5床啊,我没看错)
习惯性思维影响(常规用法进行更改时无 防范)
注意力不集中、发生遗忘:护理时忽略病 变体征贻误治疗。如护士观察脑出血患者 病情时忽略观察瞳孔情况、肠梗阻患者忽 略询问大便情况。
不良情绪:女性生理期、妊娠期生理反应、 同事间关系紧张、家庭内部纠纷时情绪
应对: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置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 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各种管道固定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规范并结合患 者实际情况选择固定方式,保证管道的放置处 于安全位置, 有效引流。
各种管道必须有清晰的标识,注明管道的名称。
烦躁患者要做好手套式的约束,防止患者无意 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 作好相应的处理。
手术安全:麻醉意外、病人或部位错误、术式 错误
各种并发症:压疮、深静脉血栓、医院感染、 废用性萎缩
怎样对危重患者做到安全管理 要做到安全,必须杜绝不安全因素,所有对于不安全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我们采用三点应对
识别
评估
处理
亡羊补牢的故事:
一天,羊圈上的栏杆上塌了一个洞, 张三的邻居看见了,就提醒他赶快修羊圈, 他呢,摇摇头说:“只有一个小小的洞, 没关系的,过几天再修吧。”邻居只好走 开了,当张三准备修补羊圈的栏杆,顺便 看看小羊羔长的怎么样时,发现羊跑掉了 不少,没剩几只了,他看到这番景象,不 禁伤心地大哭起来。
• 完善人员结构管理:合理配置人力,严格人员准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律意识教育、加强专业知 识及技术培训。
• 强化制度管理:健全风险预防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建立应急预案组织训练和演习。
• 讲求科学管理:注重细节管理重点抓5个关键环节。
关键病人:危重症、疑难病例、接受各种 特殊治疗病人。
护士理论知识匮乏对病人的病情观察无法做 出准确判断且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处置,延 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不能熟练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方法, 致使耽误应急处置影响治疗。
• 护理工作量大,事务繁杂,忙于常规工作 • 护理制度流于形式 • 缺乏慎独精神,缺乏监管时的随意性。 • 忽视病人心里变化,异常情绪的洞察缺乏 • 服务态度生硬,我行我素。 • 过分依赖实习生,太过放手。
案例3:压疮及皮肤损伤 • 交接班时发现患者有压疮。 • 三通、针帽、导联线久压患者身后出现皮肤异常;血压计袖带捆绑过久至病人上臂勒破。 • 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出现骶尾部、背部水泡。 • 手术室护士交班走后2小时,病人额头出现水泡,系术中压迫所致,当时未发现。
应对:
危重患者入科时要进行压疮的风险评估, 以后根据分值进行评估,有病情变化及时 评估。
案例3:输血或采血错误 护士因采血错误导致将两个病人的血抽错,致使血型不合,被血库发现。 应对: 采血前应双人核对医嘱,核对贴好标签的试管、执行单,在床旁认真执行患者身份识别,一次只能给一位 患者进行采血。
案例4:由于在输液的胳膊上采血,导致所测血糖严重升,报危急值。 应对:
电解质、血糖测定时不可在输液肢端采集血标本。
应对:
向家属解释约束的原因、必要性、方法及约束 产生的不良后果,签定《约束患者知情同意 书》。
使用约束带时,使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约束 带下垫衬垫,松紧以能伸进一手指为宜。
患者被约束期间应至少2h解除约束带一次,时 间为15-30min。定时巡视患者,检查约束带的 松紧,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和血液循环情况。
途中进行病情观察和及时救治。 确定运送携带的仪器及药品,如呼吸机、监护
仪、呼吸囊、吸痰机、氧袋、急救药箱,确保 其功能完好,运作正常。
案例7: 患者进食时末将床头抬高,造成误吸,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应对:
制订抬高患者床头30度的操作指引,对护 士进行培训,理解其重要性。
制作床头抬高角度的指示牌,为护士抬高 患者床头的角度提供准确依据。
• 1、危重病人基本概况 • 2、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 • 3、危重病人的预见性护理 • 4、危重症护理临床思维的培养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 危险的病人称为危重病人。
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 衰竭
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病人生命 所以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而
• 入院(手术)------安置监护病房------给予必要的救护措施(静脉输液、吸氧、吸痰)-----监测生命体 征----采集血标本送检----落实基础护理------做好各种评估------正确执行医嘱------完善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病情----落实健康宣教-------做好交接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