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汇总:参照相关的技术要点和主题词,检索出一百多篇文献/网站。
检索结果如下:1、潘海啸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11.文献认为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使用混合现象明显,城市自行车的使用一度非常普遍,也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1990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城市对自行车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政策,导致自行车使用比例大幅度下滑,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分析了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后,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模式和作用。
指出我国必须从政策、空间规划、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等多方面为城市中自行车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并把保持较高的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指标。
2、周佳丽、林平、李依依等。
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方向公共管理,2011.文献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公共自行车,认为其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在于实现公共自行车和个人自行车的最优配置。
单纯追求增加公共自行车的数量,到达一定极限后会使公共自行车的边际使用效率下降,而且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生,通过增加公共自行车的押金的方式来提高边际成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刘璐、李杨、徐国虎。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33(5).文献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武汉公共自行车服务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公共自行车服务现状及影响满意度主要因素等信息。
然后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5个因子分属六类主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4、贺丰、海文浅析公共单车免费租赁系统的社会效益现代商业,2008.文献认为公共单车租赁起源于欧美国家,在中国得到创新发展,以免费加诚信的运营模式,逐渐成为造福民生,绿色环保健康的城市立体公共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层理论内涵及社会效益已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
公共自行车服务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国内自行车产业发展、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就业岗位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
5、郭敏辉、钟明上海市公共自行车服务规划与实践。
城市交通,2009.文献围绕公共自行车服务布局、运营管理和技术系统对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的运行进行研究,提出公共自行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优化运营管理、探索智能化技术系统,从而更好地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无缝衔接。
6、王树盛“公共自行车热”带来的思考江苏城市规划,2010.文献认为,目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的定位,与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不符,除了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补充,还应当拓展公共自行车服务休闲旅游、锻炼身体等功能。
7、潘海啸、汤謁、麦贤敏等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城市交通.2010.文献将北京、杭州和上海作为三种模式的典型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对系统的明确目标定位和支持是系统发展的关键,主张政企合作的模式能够鼓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同时也能够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8、陈星平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政府主导、有限市场与公民参与: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案例分析社科纵横.2013.文献总结杭州公共自行车的成功经验,将其归功于当地政府官员工作的前瞻性、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以及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9、谷从、王菲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文献调研显示,杭州在全国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受到广大市民及游客的青睐,自行车租用量不断上升,公共自行车用户以短距离出行使用为主,用车频率不高,用车时间基本在一小时之内,用户对于目前租还车过程的便捷性基本满意。
但存在零部件生锈老化、人机尺寸不符、维修便捷性不够等问题,建议立足"公共性"原则进行功能与结构的进一步合理设计,使公共自行车更符合大众群体的需求。
10、José I. Castill o-Manzano,Antonio Sánchez-BrazaManaging a smart bicycle system when demand outstrips supply: 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in SevilleTransportation . 2013.文献通过调查发现以休闲娱乐为出行目的的群体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影响满意度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自行车的舒适度、办理手续的简便以及租还车辆的快捷。
同时指出,在系统运行超负荷时,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因此一味追求规模化会导致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发展困境。
11、Patrick Vogel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 of Bike Sharing Systems by Data mining –a Case Study Computational Logistics,2011.文献提出了随机模型研究公共自行车租用者面对的无车可租、还车桩满的租车、还车问题,认为在桩位数量固定的情况,减少车辆的数量能够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认为车位发生问题的概率和桩位的容量成反比,一种优化的设计是车辆数略多于桩位数的一半。
同时,作者也对实现再平衡的车辆调度率也进行了研究。
12、Neal Lathia, Saniul Ahmed, Licia Capra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pening the London shared bicycle scheme to casual user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2.文献研究了英国伦敦市政府出台一项使用政策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影响,发现过去公共自行车的访问要求有钥匙,后来改成通过信用卡、借记卡访问后,公共自行车访问流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表明政府政策的改变,通过使访问变得方便后,对于提高公共自行车租用有很大作用,为研究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基础。
13、D ell’Olio 等Implementing bike-sharing systems.文献指出欧洲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一般都是在最初阶段免费供给,随后开始收取一定费用以满足项目的开销和维护,并且提出了计算公共自行车潜在需求量和付费意愿的方法。
参考资料:[1]潘海啸: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1.[2]周佳丽、林平、李依依等: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方向[J].公共管理,2011.[3] 刘璐、李杨、徐国虎: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33(5).[4]贺丰、海文:浅析公共单车免费租赁系统的社会效益[J].现代商业,2008.[5]郭敏辉、钟明:上海市公共自行车服务规划与实践[J].城市交通,2009.[6]王树盛:“公共自行车热”带来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0.[7]潘海啸、汤謁、麦贤敏等: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J].城市交通.2010.[8]陈星平: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政府主导、有限市场与公民参与: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案例分析[J].社科纵横.2013.[9]谷从、王菲: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 José I. Castillo-Manzano,Anto nio Sánchez-Braza. Managing a smart bicyclesystem when demand outstrips supply: 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in Seville[J]. Transportation . 2013.[11]Patrick Vogel: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 of Bike Sharing Systems by Data mining – a Case Study. [J] .Computational Logistics,2011.[12] Neal Lathia, Saniul Ahmed, Licia Capra.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pening the London shared bicycle scheme to casual user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2.[13]D ell’Olio et al.Implementing bike-sharing systems.2011.[14]Froehlich, J. Neumann, N. Oliver.Measuring the Pulse of the City through Shared Bicycle Programs. 2008.[15] N. Lathia, S. Ahmed, L. Capra.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pening the London shared bicycle scheme to casual users. 2012.[16]J. - Lin, T. - Yang Ta-Hui.Strategic design of public bicycle sharing systems with service level constraints. 2011.[17] Maria Bordagaray, Angel Ibeas, Luigi dell’Olio. Modeling User Perception of Public Bicycle Services.2012.[18]Mark Wardman, Miles Tight , Matthew Pag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pensity to cycle to work. 2007.[19] Akar, G., Clifton, K.J.Influence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s and bicycle infrastructure on decision to bike.2009.[20] Dill, J.Bicycling for transportation and health: The role of infrastructur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