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

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

“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

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

当前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中央主导型”、“地方主导型”和“中央地方混合型”三种观点。

持“中央主导型”观点的学者认为,垂直控制和地方问责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这种体制被称作“压力型体制”,即政治组织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机制直接影响着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因此,中央对地方仍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4持“地方主导型”观点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央权力不断弱化、地方权力逐渐扩大并发展到直接挑战和危及中央权威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于地方层面的制度创新,但非制度化的分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权限模糊,在制度上形成“灰色地带”。

5持“中央地方混合型”观点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改革是一种可控的放权式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过程是核心与边层的混合型互动过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未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边层则不断发生各种侵蚀性变化;中央与地方混合互动的结果是:很多时候中央与地方会互相适应及让步,而每当中央偶尔实施强制性管理,中央政府又展示出至高无上的权力。

6④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困境与问题。

这是目前研究比较集中的一点。

金太军从权力、职能、制度和体制角度分析(5):14-17.4 Tsui Kai-yuen, Wang Youqiang. Decentralization with Political Trump: Vertical Control, Local Accountability and Regional Polarization. China Economic Rrview,2008,19(1):18-31.徐邦友.在两个转变中革新政府行政观念[J].甘肃理论学刊,1997,(2):45-48.王国生.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地位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9,(11):9-14.Qian Yingyi,Gerard 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8(5):1143-1162.5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5):3-11+79.Avery Goldstein. From Bandwagon to Balance of Power Politics: Structure Constrains and Politics in China,1949-1978.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1991:29-46.Dorothy J.Solinger.Despite Decentralization: Disadvantages,Dependence,and Ongoing Central Power in the Inland.The Case of Wuhan.China Quarterly,1996,(145):1-34.Hongbin Cai,Daniel Treisman.Did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World Politics,2006,58(4):505-535.郑永年.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J].战略与管理,,2001,(2):1-12.韩丽.中国立法过程中的非正式规则[J].战略与管理,2001,(5):16-27.6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J].开放时代,2003,(1):98-112.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央—地方关系新论——理论、现实与政策[J].学海,2007,(1):67-78.Steven M.Goldestein.Reforming Socialist Systems:Some Lesson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1998,(21):227-258.James Q.Wilson.Bureaucracy: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New York:Basic Books,1989:149-156.Christine P.W.Wong.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China Quarterly,1991,(128):691-715.李芝兰.跨越零和:思考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17-124.了改革的困境;7周天勇则从事权划分、机构设置、条块分割、税收分配、转移支付、法制化等方面更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8⑤改革思路。

周天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逐个提出解决办法;9还有学者着重强调法制化对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作用。

10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文献中,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①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历程,其基本划分方式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研究文献相同。

11②改革存在问题。

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没有超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研究者提出的问题范围,只不过限定在了教育领域,主要包括事权划分、条块问题、教育财政、机构改革等方面。

12③改革路径。

研究者从立法、明晰事权、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13在终身教育研究文献中,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包括:①终身教育视角下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

14②加强终身学习体系治理。

世界银行报告强调了治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分权和跨政府部门协调两个核心问题。

15③对策研究。

包括完善公共管理机构、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政府统筹与协调机制等。

162.中国地方经济差异相关研究中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这些文献主要涉及我国地方经济差异的历史、现状、成因等方面;在差异的现状方面,更多文7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8-249.8周天勇.“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7,(15):17-41.9周天勇.“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7,(15):17-41.10朱丘祥.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转型特征及其法制走向[J].政治与法律,2009,(11):10-18.张艳.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22-26. 11蒲蕊.教育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6-108.朱国仁.教育体制改革:科教兴国战略下的选择[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8-60.12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4-68.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6-160.13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5-359.杨东平.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5-102.14王洪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小康社会的呼唤与回应[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71-81.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9. 15世界银行.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终身学习——发展中国家的挑战[M].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72.16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64,430-457.献偏重于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及其原因,并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

有关区域发展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也很多。

前者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0年提出的增长极理论17;布代维尔(Boudeville)在增长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地理空间理论”18;缪尔达尔(Myrdal)提出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