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珠机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拱北至横琴段湾仔站至3号井段暗挖区间防水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交珠海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二工区项目经理部2015年6月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施工环境及条件 (1)1.2.1、3号工作井 (1)1.2.2、湾仔站至3号井区间 (3)1.3、隧道防水设计 (7)1.3.1、防水设计原则 (7)1.3.2、防水标准 (7)1.3.3、混凝土结构防水体系 (7)1.4、工程目标及管理要求 (9)1.4.1、安全目标 (9)1.4.2、质量目标 (9)1.4.3、工期及节点目标 (10)1.4.4、成本控制 (10)1.5、适用技术标准、规范及验收标准 (10)2、环境因素、危险源及风险分析、评估 (10)2.1、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 (10)2.2、风险分析、评估 (11)2.3、对风险控制和保证技术措施 (11)2.3.2、应急处理措施 (12)3、主要施工工艺方案 (12)3.1、施工组织及施工顺序 (12)3.2、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 (12)3.2.1、施工工艺流程图3-1。
(12)3.2.2、施工方法 (12)3.3、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19)3.4、主要资源配置方案及使用计划 (19)3.4.1、机械设备情况 (19)3.4.2、施工人员准备情况 (19)3.4.3、材料供应计划 (20)3.4.4、材料选型原则 (20)3.4.5、防水材料技术指标 (20)4、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22)4.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22)4.1.1、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22)4.1.2、安全用电 (23)4.2、环境保护保障技术措施 (24)4.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24)4.3.1防水混凝土 (24)4.3.2各类接缝 (24)4.3.3附加防水卷材铺设 (25)4.3.4衬砌背后注浆 (27)5、其他注意事项 (27)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新建铁路珠海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拱北至横琴段,橫琴隧道湾仔站至十字门站区间,位于珠海市市区南湾大道,前接湾仔站,后接十字门站,线路临海,左侧为北大希望之星学校及在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隧道起迄里程:DK5+913.9~DK6+887,全长973.1m,双洞单线,采用矿山法施工。
矿山法隧道施工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级Ⅴ级及Ⅵ级围岩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十字门站矿山法起始段进口采取大管棚支护,部分洞身采用洞身长管棚支护。
2号竖井右线中心里程为DK6+305.547,左线中心里程为DK6+305,深度为24.266m。
位于银湾路南侧。
十字门站~3号工作井矿山法区间:隧道起迄里程为DK7+154.09~DK7+937.500;3号工作井起点里程DK7+937.500,终点里程为DK7+957.5,位于十字门站~金融岛站区间的工作井。
3号工作井的功能为:十字门站~3号工作井矿山法的施工工作井和金融岛站~3号工作井区间的盾构吊出井。
竖井东侧正对原棠兴海景酒家,施工场地位于鱼塘范围内。
十金区间:全长812m,双洞单线。
矿山法隧道采用高分子复合单面自粘防水卷材全包柔性防水,结构自防水采用C45P10混凝土,接缝防水分为施工缝和变形缝两种。
图1-1 隧道平面位置图1.2、施工环境及条件1.2.1、3号工作井1.2.1.1、工程地质本段位于海积平原与鱼塘交汇处。
从上到下依次为(1)人土填土层(Q4ml)(1)人工填土,杂色,潮湿,松散~稍密,成分复杂,主要为黏性土、花岗岩碎块石、砂类土等等,部分地段表层有薄层混凝土。
广泛分布于隧道范围内,揭示层厚1.2~10.3m,平均层厚4.29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相交互沉积层(Q4mc)(1)1-1 淤泥(Q4mc),淤泥,灰褐色,流塑,土质均匀,有少许土腥味。
主要分布于浅海海底,广泛分布于隧道范围内,揭示层厚0.5~19.0m,平均层厚6.98m;埋深0~30.7m,平均埋深7.09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40kPa。
(1)1-2 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Q4mc),灰色~灰褐色,软塑,土质均匀、细腻,局部夹腐殖物、中粗砂、贝壳渣、花岗岩碎石等,主要分布于隧道大里程段,揭示层厚1.1~8.6m,平均层厚4.8m;埋深10.1~30.5m,平均埋深19.12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60kPa。
(1)2-2 粉质黏土、黏土(Q4mc),褐黄色~灰色,局部夹棕红等杂色,软塑,土质均匀、细腻,局部夹砾砂等。
仅局部钻孔揭示,揭示层厚2.1m,埋深24.4m,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100kPa。
(1)3-4 粉质黏土 (Q4el+dl),褐黄色,硬塑,夹碎石,分布于丘陵缓坡,揭示层厚1.0~4.3m,平均层厚2.5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180kPa。
(2)1-1 粉砂(Q4mc),灰色、灰绿色、褐黄色等,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石英,局部夹有黏性土,主要分布于地表。
揭示层厚0.5~7.6m,平均层厚3.08m;埋深0~3.8m,平均埋深0.78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70kPa。
(3)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岩——花岗岩(γ52-3),岩性较为简单,性质差异相对较小。
基岩根据岩石风化程度及强度的差异可分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
各风化带岩性特征如下:(5)1、花岗岩(γ52-3),全风化(W4),灰白色、褐黄色、褐灰色等,岩芯已风化成砂土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
岩面起伏较大,分布不连续,揭示层厚1.0~27.6m,平均层厚7.51m;埋深0~47.6m,平均埋深23.05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200kPa。
(5)3、花岗岩(γ52-3),弱风化(W2),灰白色夹灰黑色、褐红色等,弱风化,中粗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坚硬,层面埋深起伏较大,分布不连续,揭示层厚1.7~46.5m,平均层厚15.94m;埋深0~55.3m,平均埋深20.52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0=1000kPa。
1.2.1.2、水文特征地下水位+2.6m,本段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和山间谷地地带,因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埋深约1.0~5.0m,水量丰富,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局部具承压性。
覆盖地层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粉质黏土、黏土及砾砂、中粗砂等,其中淤泥、淤泥质土、透水性极弱,为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而下伏花岗岩的风化残积土与风化岩带透水性弱,因而地下水主要贮存于中部砾砂、粗砂土层中,成为沿线主要含水层,其粒度较粗,孔隙较大,透水性及贮水性较好,水量较丰富,并具弱承压性。
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伏基岩强~弱风化带裂隙中,其透水性、富水性差,地下水埋深随基岩面起伏而不同。
根据赋存岩性条件,沿线基岩裂隙水可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两个亚类,分述如下:⑴.层状岩类裂隙水分布于碎屑岩区,地层岩性包括寒武系、泥盆系的变质砂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砂砾岩等,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
⑵.块状岩类裂隙水分布于花岗岩区,受构造和风化作用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
1.2.2、湾仔站至3号井区间1.2.2.1、工程地质1、湾仔站~十字门根据收集资料和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原位测试成果、室内土工实验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材料,勘探深度范围内共揭示12套地层。
现将各岩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ml)(1)人土填土层(Q4(1)0人工填土(杂填土,素填土),杂色,潮湿,松散~稍密,成分复杂,表层多有20-40cm道路泵,主要成分为黏性土、少量中粗砂,花岗岩碎块石、局部含建筑垃圾,局部夹花岗岩片石等。
广泛分布于隧道范围内,揭示层厚1.8~8.5m,平均层厚4.19m。
mc)(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相交互沉积层(Q4mc),灰色、深灰色,土质均匀、细腻,局部富集贝壳碎屑,(1)1-1 淤泥(Q4呈饱和,流塑状态,部分有腐臭味。
平原地区广泛分布,揭示层厚0.4~4.9m,平均层厚 2.76m;埋深 3.3~21.9m,平均埋深8.39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40kPa。
mc),褐黄色、棕红色等,可塑,局部夹有砂类土及砾石。
(1)2-3 粉质黏土(Q4全线平原地段有分布,揭示层厚1.0~9.3m,平均层厚3.36m;埋深3.0~21.9m,平均埋深11.54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120kPa。
mc),灰白、青灰、黄褐色、硬塑,局部夹大量石英砂。
(1)2-4 粉质黏土(Q4分布于基岩面之上,揭示层厚1.6~12.5m,平均层厚6.02m;埋深9.0~26.80m,=150kPa。
平均埋深17.45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mc),红褐色,黄褐色等,饱和、松散,其成分为石英,平原(2)3-1 中砂(Q4均有分布,揭示层厚1.0~6.8m,平均层厚3.11m;埋深3.2~12.6m,平均埋深=90kPa。
6.64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mc),褐灰色、灰色,饱和、稍密,其成分为石英,局部夹有(2)3-2 中砂(Q4少量淤泥质黏土。
局部揭示层厚约1.8m~2.9m,平均层厚2.33m,埋深18.9~19.2m,平均埋深19.03m,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110kPa。
mc),黄褐色、灰白色等,饱和、松散,夹黏性土。
少量钻孔(2)4-1 粗砂(Q4揭示。
层厚2.0~8.6m,平均层厚4.7m;埋深2.5~10.5m,平均埋深6.14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10kPa。
mc),黄褐色、灰白色等,稍密、饱和、局部夹黏性土。
少量(2)4-2 粗砂(Q4钻孔揭示。
层厚0.9~5.0m,平均层厚2.29m;埋深8.0~22.7m,平均埋深14.74m。
=150kPa。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3)基岩2-3),岩性较为简单,性质差异场区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岩——花岗岩(γ5相对较小。
基岩根据岩石风化程度及强度的差异可分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
各风化带岩性特征如下:2-3),全风化(W4),灰白色,褐黄色等,岩芯已风化成为砂(5)1、花岗岩(γ5土状,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和云母。
岩面起伏较大,分布不连续,揭示层厚0.4~16.40m,平均层厚4.34m,埋深2.0~36.3m,平均埋深15.77m。
推荐地基基本承载力σ=200kPa。
2-3),强风化(W3),灰白色,黄褐色,节理裂隙及发育,岩(5)2、花岗岩(γ5芯呈碎块状,主要矿物成分以少量长石、石英及暗色矿物。
分布不连续,揭示层厚约0.6~13.4m,平均层厚2.65m,埋深3.3~48.4m,平均埋深20.4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