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1、吉林省气候情况吉林省地处长白山脉,东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松辽平原区,西
部为草原区。
除延边水稻区为海洋性气候外,其他区域为大陆性气候类型。
春夏秋冬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5~6度,稻区有效积温在2000~3000度,无霜期从110天~147天。
2、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0度以上,温差大
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3、年降雨量在300~700毫米,除西部稻区外的主要水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700 毫
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
(一)历史回顾
1、吉林省唐初开始种植水稻(公元7世纪初),当时勃海国就以著名农产品“卢城之稻”
(今桦甸市之东卢城)为主要商品交易;
2、1912年,日本人在长春满铁苗圃(长春市胜利公园内)试种水稻成功;
3、至194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2.8万hm2 ;
4、由于技术和水利设施跟不上,水稻面积大起大落;
5、1990年面积41.8万hm2,
6、2004年面积70万hm2左右。
(二)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1.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
1)50年代: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农林1号、石狩白毛、弥荣、兴国其中对
元子1号、石狩白毛和北海1号的鉴定和审定,对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60年代:吉粳60,长白6,延粳6,,通交17、九稻3;
3)70年代:京引127,双丰8,通粘1号,城西3;
4)80年代:早锦,秋光,宾阳、长白7,吉粳62、63,寒9,藤系138,通系103;
5)90年代:通35,超产1,农大3、吉玉粳、九稻19
6)2000以后: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
2.育秧技术的改进
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育苗和旱育苗
1)50年代从直播改为水床育苗
2)60年代塑料薄膜保温育苗代替水床育苗,
3)70年代用旱育苗代替塑料薄膜保温育苗,
4)80年代后陆续推广旱育苗、大棚育苗、抛秧育苗等旱育苗形式,现在几乎全部面积
都用旱育苗形式的育苗方法。
3.插秧密度密度由密植→稀植
1)50年代初以直播水稻为主,
2)50年代末以行距16.5~20㎝,株距10~13㎝的高密度插秧方式。
3)60年代推广了行距33~37㎝,株距10㎝的大垄畜力除草插秧方法。
4)70年代旱育苗推广后采用行距26~30㎝,株距10~13㎝的稀植栽培技术。
5)80年代后~90年代主要通化农科院的旱育超稀植栽培,密度在行距30㎝,株距
16.5~26.7㎝(每平方米12.5~20穴)
6)2000年后优质品种的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
16穴)的范围内,这样的密度水平占80%以上。
4.化肥施用
1)50年代农家肥为主,全省每公顷化肥用量30公斤,
2)60年代化肥和农家肥并举每公顷化肥用量60公斤,秧苗素质弱,插秧晚的情况下,
施用方法上强调大头肥,把分蘖“轰”起来。
3)70年代以化肥为主,农家肥为补,每公顷化肥用量105公斤,使用上为了防御低温
冷害提出“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
4)80年代后开始以化肥为主,每公顷N、P、K化肥施用量180公斤~300公斤,并强
调磷钾配施。
随着超级稻、超稀植栽培的推广,以高产为目的提出两种氮肥施肥方法,一是施用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比列为4:3:2:1。
二是施用上,前控、中足、后补
为原则。
5)目前和将来高产为目的的超级稻,每公顷施肥量为N160㎏~220㎏,P2O5 75㎏~
100㎏,K2O 50㎏~75㎏;优质米一般每公顷施肥量为N 120㎏~150㎏,P2O5 50
㎏~75㎏,K2O 50㎏~75㎏。
5.改深灌为浅灌,促进水稻旱生快发
1)50年代时生产水平落后,在加上为了控制草害不得不采取深灌水的办法。
2)60~70年代随着科学的进步除草剂的用量逐步增加,密植栽培的条件下,分蘖过多,
为了夺取高产采取浅水、大烤田、深水的灌水方法。
3)80年代后随着除草的完善,施肥技术,品种和旱育稀植栽培等各个种先进技术的推
广,现在一般执行分蘖期浅灌,幼穗分化开始间隙灌水的方法的同时,到幼穗分化
的中后期,如遇到低温就深灌水来防止低温冷害的灌水方法。
6.化学除草技术在水田应用
7.抛秧、机插秧
(三)水稻面积与单产
1.解放前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目前1220万亩(2014年)左右,面积增加10倍。
将
来西部国家水利工程完成后也许可扩大到1300万亩以上。
解放前总产19.6万吨,现在(2013年)563.5万吨以上,增加28倍。
2.50年代平均单产每亩18
3.5公斤,
3.60年代为215.5公斤,70年代为262.7公斤,
4.80为年代为360.2公斤,90年代为478.3公斤,
5.2000年后485.1公斤。
6.2013年单产516.97公斤,是50年代的1.81倍。
7.54、57、60、66、69、72、76、86、89、96、03、06等减产年中,除89年是干旱,06
年是障碍性冷害外,其他都是延迟性冷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