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掌握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长】40分钟【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PPT 学案【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热力环流》效果分析课堂是一门艺术,一节精彩纷呈的课堂离不开老师、学生达到完美的契合。

对于由我执教的《热力环流》这节课,我认为达成的课堂效果有如下几点:一、学生方面学生能精力集中、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成熟稳重。

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

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大家课前的预习情况不错,这也很好的反映出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教师方面作为让教师的我也从这节课中受益匪浅,首先是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重难点有了更清晰地把握。

此外,在其他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专业技能。

最主要的还是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课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能绘制热流环流示意图,并能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都能用科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四、情感态度教学的目标不止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利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探究自然科学规律的探究能力,增强同学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热力环流》测评练习一、基础题(全部学生)1、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2、读下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二、理解题(全部都做,BC层整理出做题思路)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三、拓展题(A层必做,BC选作)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中,甲地空气(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压(高于或低于)乙地。

(2)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

(3)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白天或夜间)。

(4)热力环流是由地面不均形成的。

四、学有余力:你还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体现热力环流原理的例子吗?《热力环流》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我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做一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系统的复习与介绍,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又通过热力环流的几个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理解应用。

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

全过程始终贯彻边讲边练的方法。

教学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我的语气过于平淡,缺乏激情,我课上讲解过多。

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不足,深度不够,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质等等。

多媒体课件的翻页有时跟不上我讲课的速度;问题问的太泛。

问题要问的明确,抛出来的问题要预设学生如何回答,注重引导,将问题细化。

尽量少问封闭式的问题,如问学生该方面知识掌握程度,不要问“听懂了没”,不同学生程度不同,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算明白?所以以“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惑?”这样开放性并有针对性的提问形式更为妥当。

课堂用语过于缺乏专业性,尤其是最后教师总结部分。

平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多采用日常口头用语,特别当一句话存在许多学生刚接触的概念时,应及时反应适当重复让学生当堂巩固。

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要掌握的知识,切勿集体回答。

我最大的毛病在于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点名学生提问也应有针对性,不能光点好生或差生,对重点知识最后的巩固学习时应点一些成绩中等学生进行回答,从而间接了解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情况。

方法可以将两次考试学生的成绩打印带上课堂以作参考。

课后我针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一下教学设计,我觉得我的新课导入没有很好的融入整个课堂。

本堂课导入抛给学生一个矛盾点:军港之夜的歌唱的是晚上吹海风,而诸多图片显示白天吹海风,哪个是正确的呢?整堂课完全可以以解决这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成一堂探究海风到底是白天还是夜晚吹的探究课,并在其中贯穿热力环流的原理让学生当堂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一堂好课没上好实在是留有遗憾,可作为新教师我会继续努力,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热力环流》课标分析新高考改革后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节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于以后等级考的考查内容:“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对于学业水平考试仍然是一个常考的考点。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