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东剧变的教训

苏东剧变的教训

苏东剧变的教训【摘要】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统制、政治上专制、思想上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我们应从中吸取教。

这有助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体制; 教训一、苏东剧变的原因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们反驳说,同样是这个体制,却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初到30 年代末,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排行第七的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的俄国迅速变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也是这个体制,使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和领导中心;还是这个体制,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正是这个体制,在冷战期间使苏联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这些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些反驳乍看起来似有道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不能说一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作用,就说这种体制没有问题,就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问题,就不能正确地从苏东剧变中吸取教训。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使在苏联体制最辉煌的时期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这种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统制。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统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是指令经济)。

这种统制经济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过程来看,它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的重工业、军事工业虽然上去了,但轻工业,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始终未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直到戈尔巴乔夫当总书记时,人们仍然是排队购买食品。

苏共中央经常为居民的日用品供应而发愁。

苏联从上个世纪70 年代起[1],经济就出现停滞的趋势。

到80 年代继续恶化。

按苏联官方的统计,1981—1985 年经济年增长率为3. 6 % ,这个本来不高的数字还包含着很大的水分,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推算苏联在这期间的增长率为1. 8 % ,还有人推算为0. 6 % ,实际上增长几乎为零。

在东欧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周边国家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按照邓小平的说法,这就不能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原话是:“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如果我们硬要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那么人民群众抛弃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只有抛弃这样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专制。

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应该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但是,苏联东欧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基础之上的,任命制、终身制、家长制、官僚特权等是这些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2]。

国家的重大事情基本上由少数人决定,本来应该比资本主义民主百万倍的社会主义民主流于形式,有的甚至连形式都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实际上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的侵害。

在这种体制下,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结果导致权力被滥用。

这种政治是专制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是官僚特权集团产生的土壤,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人民群众对这种状况早就不满了。

一旦出现适当时机,不满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有人说,这个适当时机,就是这些国家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者提供的,如果他们不搞公开性,不搞民主化,苏联东欧就不会出现这种结局。

这实际上是用专制主义的头脑在思考问题。

要知道,愚民政策是不能持久的,压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思想上控制。

苏联东欧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对意识形态严加控制,对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压制,甚至党内都没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人们因意见不同而受到迫害的现象在这些国家比比皆是。

在这种体制下,似乎社会主义与文化专制主义不可分割。

苏联东欧国家的人们长期生活在文化专制的氛围中。

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成了一句空话。

这种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侵犯了人们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严重地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总之,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体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好象一辆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汽车,虽然也能在公路上快速地跑一段时间,但不能持久,如果不改变这种设计,不管驾驶者的技术如何,最终是要出事的[3]。

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没有找到改革这种体制的有效途径。

这种社会主义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可以想象,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能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如果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名副其实的民主权利,如果不能使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言论自由,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人民群众抛弃这样的社会主义不是很自然的选择吗?尽管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对这种的社会主义完全失去了信心。

如果这个根本原因不消除,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苏东剧变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我们的体制是从苏联过来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防止苏联东欧的悲剧在我国重演,就应该从苏东剧变中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解决体制方面的问题,消除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

经济要改革。

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更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

苏东剧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呢?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经验,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换句话说,就是同过去的统制经济决裂。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正确的改革举措。

比如,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我们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方式上,我们改带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制度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改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些改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要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进一步调动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破除传统观念,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使我国所有制的形式更加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政治要民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民主越发展,经济越繁荣,社会越稳定。

社会主义不能通过高压手段来维持表面的、暂时的稳定。

那种表面的、暂时的稳定实际上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苏东剧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一定要同过去的专制政治决裂,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原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专制主义的影响相当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我们的政治体制能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国家大事由人民群众而不是由少数人来决定,使国家公职人员由人民群众而不是由少数人来选择、来安排,使权力能够受到有效的制约。

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来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首先就要有理论勇气。

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没有理论上的突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迈不开步子。

换句话说,没有理论上突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应该拿出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的理论勇气来。

思想要解放。

社会主义不能禁锢人们的头脑。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自由也没有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但是,在苏联东欧传统的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下,人们做不到这一点。

人们的头脑长期被禁锢。

这种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直到现在,当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还总是心有余悸,生怕出了什么岔子。

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大量事实说明,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压制,就容易压掉正确的意见,压掉真实的想法,压掉人们的积极性,就会使问题越积越多,使社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群众不敢讲话,思想不活跃,缺乏创造性,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没有什么希望。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因此,在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上,我们一定要同过去的思想禁锢决裂,改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为允许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同观点、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交流和讨论的体制。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内的交流和讨论。

二是指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讨论。

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助于我们探求真理。

如果在思想文化问题上随便给人戴帽子、打棍子,那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传统体制的圈子,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是共产党人,不是专制主义者,没有必要害怕人们说话。

我们在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建立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和讨论的机制,使不同的意见有表达的渠道、阵地、方式和氛围。

只有让思想冲破牢笼,才有利于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学的昌盛、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进步。

总之,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同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决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才能避免苏联东欧的悲剧在我国重演。

三、苏联演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借鉴意义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七十余年,最终以演变而告终。

它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吸取。

这不仅对今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具有直接的意义,更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