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一、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1.龚自珍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对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鸦片战争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4.和发扬。
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1.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生物进2.化论学说,着重阐述“自然选择”的思想。
3.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三、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文学与时代关系是龚自珍和魏源。
2.3、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四、爱国主义伟大主题1.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史中,是一个超越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梁启超继《新民说》发表后,1902年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
2.梁启超于1902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他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3.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文学的主流,是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主题。
4.梁启超提倡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新民说”5.梁启超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6.1868年黄遵宪就对诗坛的崇古卑今创作倾向提出批评,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倡以“流俗语”入诗,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参阅黄遵宪《杂感》)。
7.在近代,较早起来批判桐城派并进行散文改革实践的是冯桂芬,他的政论著作《校邠庐抗议》,见解大胆、新颖、文笔通俗、流畅,成为近代新体政议文先例。
8.中国近代文学史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特点,这些特点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主题、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第三章1.刘熙载也是与宋诗派同时代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晚年写的《艺概》中,《艺概》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典概》、《书概》、《经义概》及其他有关文艺的专论。
2.林昌彝是一位以诗论著称于世的诗论家,他的《射鹰楼诗话》是这一时期代表进步文学思想的诗学专著。
3.龚自珍是鸦片战争时期开启一代文风的爱国诗人。
4.龚自珍强烈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要畅情。
6.在“文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除梁启超外,还有裘廷梁。
7.裘廷梁创办《无锡白话报》,他是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主要先驱者之一。
1897 年,他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口号。
8.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9.关于小说的社会作用论证,影响最大当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0.梁启超在文中从四个方面去论证小说社会作用,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四种力即熏、浸、刺、提。
11.梁启超说中国近代“小说界革命”誉为“文学之最上乘”。
12.夏曾佑《小说原理》。
13.《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作者夏曾佑和严复。
14.南社是随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革命团体,1907 年开始酝酿,1909 年11 月13 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宣告成立,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是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
15.南社从1909 年至1923 年(新南社成立为止),共举行雅集24 次,出版《南社丛刻》22 集。
为了提倡戏剧改良,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戏剧杂志。
他们把“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唤起国家思想”作为编辑《大舞台》“唯一之目的”。
第四章1.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他于1879 年和1887 年先后完成《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是他向国人介绍日本文化的精心杰作,也是研究日本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主要著作。
3.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为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他的作品有《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花歌》、《都踊歌》。
5.梁启超《变法通议》。
6.梁启超从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中也得到启悟,进而效法,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并选择政治小说样式,开始发动中国的“小说界革命”。
7.黄遵宪、梁启超外,曾孝谷、李叔同等也为中日文学的交流作出过贡献,他们于1906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早期话剧《新剧》的演出团体——春柳社。
他们在我国多年戏曲改良的基础上,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借徐淮告灾,举行赈灾游艺会,公演名剧《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我国公演话剧(又叫文明戏)的开始,接着欧阳予情、陆镜若等入社,又上演了《黑妈吁天录》。
8.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述,刊行于1899 年的法国小仲马的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
9.林纾在20 余年的译书生涯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 种之多,大多是长篇小说。
10.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是向社会不平的挑战。
11.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巴黎茶花女遗事》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
12.中国较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最初上演的目的就是根据翻译小说改编的剧本《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13.王国维从康德、叔本华、尼采那里接受唯心主义文艺观。
第五章1.1904——1912年间,王国维的批评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
2.王国维用去七、八年时间研读叔本华、康德思想学说,同时又着力运用康德的审美超利害关系说,席勒游戏说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去分析美学问题、评论作家作品,如《红楼梦评论》。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1 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4.《人间词话》最早单行本为64 则,现通行本已加入王氏未刊稿和其他论词资料,全书以“境界”说为中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5.“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
6.《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求真求美的境界说为中心,是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
7.1907——1912,王国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以《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为我国古典戏曲研究开创了一个新8.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提示了“真戏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9.王国维把“代言体”和“必合言语、动作、歌曲、歌唱,以演一故事”作为我国戏曲成熟的重要标志,不仅阐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抓住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而且揭示出中国古代戏曲具有说白,歌唱和舞蹈因素完美结合的特征。
10.《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所论述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近代化和向现代过渡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
11.青年时期的鲁迅为了拯救祖国的命运和冲击黑暗封建势力,积极提倡文学上的“摩罗诗派”,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
第六章1.王遵宪《今别离》以电影、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2.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
3.南社是一个以诗歌创作为主的革命文学团体,活动中心在上海。
4.柳亚子是“南社”领袖,也可以说是近代最末一位重要诗人,柳亚子诗作多至万首,是一位多产诗人,《磨剑室诗歌集》收辑诗词5000 多首。
5.而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召示家人》中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可说是值国难当头之时近代诗歌中诗人的爱国情愫。
6.张维屏《三元里》。
7.龚自珍《己亥杂诗》,达315 首之多,都是七言绝句,小结了诗人大半生的经历和思想,规模之大为中国诗史上所仅见,又如贝青乔的《咄咄吟》这组纪事讽刺诗也有120 多首之多。
8.黄遵宪《己亥杂诗》89 首。
9.近代大型组诗在形式方面,也有明显的特征,有用歌行体,也有用七言律诗,但较多取绝句形式,而尤以七言绝句居多。
10.丘逢甲也是新派诗代表诗人之一。
11.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评价丘逢甲“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
12.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表现了诗人的神奇之笔。
13.谭献除作词外,关于词学的言论颇多,这些言论在其去世之后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
14.近于常州词派的还有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孝臧。
15.况周颐除作词外,尤以词学批评闻于词坛,论词标举“真、重、拙、大”四大要义,他的词评著作《蕙风词话》,朱孝臧推为千年以来绝作。
16.姚鼐“正宗”传人,“姚门四弟子”或“姚门四杰”管同、方东树、姚莹、梅曾亮。
17.甲午战争以后,近代散文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摆脱古文家法,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的新文体。
“新文体”当时又称之为“时务文体”“报章文体”。
18.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间,也有一批专门用传统古人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命作家,这以严复、章炳麟、刘师培为最著名代表。
19.魏源的著述和文学创作极为庞富,除学术著作外,他的散文大多数《古微堂内外集》中。
20.在近代散文发展变化中,曾出现过古文复兴的阶段,这就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中兴名主”是曾国藩。
21.曾国藩散文大多收入《曾文正公文集》,里面有不少攻击、诬蔑农民革命的文章,如《讨奥匪檄》。
22.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欧洲十一国游记》。
23.谭嗣同政论散文《仁学》是比较典型的“报章文体”。
24.梁启超《时务报》《新民丛报》。
25.梁启超有一个重要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从条理明晰,辞句浅显,富有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简明又恰切指出新文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