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末试卷】湖北省孝感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期末试卷】湖北省孝感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五校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孝感一中命题教师:周建华黄琪本试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臵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

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看来,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

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

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

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

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民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可以利用浅层次、深层次的标志来具体认识感受不同文化的区别。

B.如果多元文化持错误的理解或错误的态度,模糊民族之间的根本区别,淡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那么就可能使人类文明的大花园中失去一份独特的姿容。

C.在民族内部,每个个体都凝聚在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之下,如果出现“亡天下”的悲剧,则意味着其共同文化被破坏甚至毁灭。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2.关于文化多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元文化的存在范围是全球,并非指在一个民族内部通过淡化民族文化主体性而存在。

B.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形;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

C.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享有平等的尊严,这样,多元文明就正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学习。

D.主张文化的多元化与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加强了,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历史上契丹建立辽国,就因为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而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

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

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

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

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

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

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

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

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

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

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

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

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

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

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

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

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

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

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

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

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

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

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臵,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

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

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

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

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

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

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

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

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

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交代了钱万里对班长的“恨”疯长的缘由,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班长赵锐冲出战壕的时候,兴奋,没有一点儿恐惧,甚至喜欢这样的感觉,与下文的“不安”“不禁颤了一下”形成对比,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

5.小说中钱万里的心理变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分)6.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这样的收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已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

”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攻方向。

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材料二:材料三: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管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

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

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