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合并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时,预后凶险,需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而外科手术治疗是当前唯一的治疗手段[1-2][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16.[2]张爱珍.临床营养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73.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大部分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心包填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约为4 例/10 万,疾病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还累及骨骼、关节和眼等组织器官[1]]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8.该类患者主动脉壁菲薄、缺乏弹性、质地脆弱极易出血马凡氏综合征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
其病因是人类第1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叫做FBN1的基因,编码微纤维蛋白1,这个基因发生突变后,“马凡氏综合征”便产生了。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骨骼系统的变化,他们的面部特征为:长头、高颧骨、小下巴、大耳朵,由于下颌发育不好,语言表达往往受影响。
身材修长,体格细高,臂展大于身高。
由于四肢及手指脚趾尤其长,有时被称为“蜘蛛指(趾)”马凡氏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的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表现在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的结缔组织的异常,心血管系统主要为升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伴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因心衰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而死亡[1][1]朱晓东,薛淦兴.心脏外科指南[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0: 654-655.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为1896年Marfan描述的一种间质组织的先天性缺陷,由于编码原纤蛋白-1的基因FBN1突变引起马凡氏综合征因第一次描述该疾病的法国儿科医生而命名,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通过基因向下一代传播。
致病的基因引起人体的胶原蛋白异常,影响心血管、骨骼、眼睛等各个系统,其临床表现多变。
在心血管系统,主要侵犯主动脉,引起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环扩大而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上如果是年轻患者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排除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外,也需排除本病。
主动脉扩张也可引起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同时也,,,.、、,’’可导致二尖瓣脱垂、心律失常等。
侵犯骨骼系统可表现如下:胸廓畸形、骨骼发育比例失调、面型狭长、四肢和手指(趾)长,关节活动度大于正常。
眼睛最常见的表现为晶状体脱位,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视网膜脱落,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失明。
其中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最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尽管致病基因的定位已经明朗,但还没有特异的基因检测可用于马凡氏综合症的诊断,所有目前诊断以各个系统的临床表现和家族史为依据。
治疗方面,主要是定期随访以观察心血管和眼睛的病变变化。
最常见的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在某些因素诱导下可出现主动脉破裂造成碎死。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变化,当扩张达到某个程度,就需要预防性的手术治疗以人工血管代替扩张的主动脉,因为预防性手术的效果比出现破裂时才做急诊手术好很多。
眼科的随访主要为了及时发现眼睛的并发症状,如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落等。
日常生活方面,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提重物、碰撞运动和剧烈运动;运动工作时戴护目镜;随身携带有本人病史信息的卡片,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得到最及时的急救措施。
由于该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患病,他们的后代就有50%的几率患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患病,那么后代发病的几率是75%。
由于没有特异的基因检测方法,胎儿早期基因诊断也就无从谈起,只能在婴儿出生后进行体检和眼科检查,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密切随访。
对女性患者,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患者能不能安全怀孕而不引起心血管病变恶化。
能不能怀孕取决于主动脉的扩张程度,有证据显示,主动脉的直径小于4cm的女性怀孕分娩是比较安全的,大于4cm的话,死亡率就会大大升高。
在计划怀孕之前,建议夫妇应该首先咨询遗传学家和心血管专家以了解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诊断标准;①本病多见于青壮年;②有家族史,或家族中有猝死者;③眼部病变:晶状体向上脱位或半脱位;④心血管病变:有主动脉根部增宽,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二尖瓣脱垂等表现;⑤骨骼异常:表现为肢体细长、韧带松弛、脊柱侧弯以及漏斗胸等〔2〕。
〔2〕戴汝平·心血管病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7·马凡氏综合征是在1896年由Marfan描述并提出,它是一种间质组织的先天性缺陷性疾病;往往合并家族史,骨与关节、眼、心脏受累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马凡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基因突变,硫酸软骨素A或C等多黏糖堆积,弹力纤维结构与功能缺陷是造成这种畸形的病理改变基础。
但本病临床并不多见。
Pyerilz与McKusick将马凡氏综合征的体征分为大体征与小体征。
大体征:晶状体异位(近视)、升主动脉扩张、严重脊柱后凸侧弯、胸部畸形。
小体征:近视、细高、二尖瓣脱垂、韧带松弛、蜘蛛指(趾)、拇征、腕征、膝征阳性。
Jo-seph等提出必须具备2个或2个以上的大体征及一些小体征才是肯定的马凡氏综合征〔1〕〔1〕吉士俊,等.小儿骨科学[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86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是由法国医生Marfan于1896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是由原纤维素-1 (fibrillin-1)编码基因突变所致[1],原纤维素-1是微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广泛分散能执行多种功能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这种细胞外基质成分而发生多个器官、系统的异常。
但以心血管病变最为严重。
临床表现:(1)骨骼异常为本病最显著的特征。
患者身材高瘦,四肢细长,手指和脚趾特别长且渐细,呈蜘蛛脚样外观。
还有头和窄面(马面脸),脊柱侧弯,胸廓畸形,扁平足等。
(2)眼部异常:由于晶状体结缔组织软弱无力,出现晶体脱位、异位等,患者高度近视,晚期出现白内障。
(3)心血管病变为本病最常见特征,约占30%~60%。
主要表现为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全,主动脉或腹总主动脉扩张,形成主动脉瘤或腹总主动脉瘤。
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夹层,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亦可发生主动脉瓣脱垂。
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并可出现明显周围血管征。
根据临床表现中骨骼、眼、心血管改变三主征和家族史便可诊断,一般认为具备其中两项便可诊断。
诊断此病最简单手段是行CDFI,有怀疑者均可行此项检查,进一步确诊则需要通过MRI等检查。
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宜内科治疗,但对心血管病变严重者宜手术治疗,特别是对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及早手术治疗。
因为动脉瘤破裂有出血的危险,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也有致心衰死亡的危险,尽管手术有一定风险,但目前手术成功率已在90%以上。
马凡综合征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引起骨骼、心血管和眼部病变,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家族遗传率80%,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04‰~0·10‰[2]。
虽然人类遗传第七次国际会议及第一届马凡综合征国际专题讨论会明确提出的诊断标准认为:眼晶状体脱位、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硬脊膜膨出为四项主要表现,但是临床上认为:凡具备眼部病变、骨骼病变、心血管病变、家族史四项中任意两项者,可以确立诊断[3]。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内科治疗以休息、预防感染、对症支持为主,如纠正心力衰竭,强心利尿治疗,运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输出量,保护心功能,长期服用可以减少主动脉破裂的机会,延缓主动脉扩张的时间。
但是一旦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病变内科保守治疗仅能改善症状时,唯有手术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外科手术的主要手术方式有Bentall术式、Button术式、Cabrol术式以及带瓣管道与远侧主动脉吻合,此外现在的带膜支架植入术与外科开胸手术相比较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无胸壁切口瘢痕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凡夹层开口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者均适合介入治疗,目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已在90%以上。
本病预后较差,可发生猝死。
心血管病发症占已知死因92%[4]。
主要死因:①主动脉根部扩张→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破裂;②充血性心力衰竭。
[2]杨诗锋,黄力,杜金行.马凡综合征一家系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05,20(6):437.[3]黄林,黄建明,吴建霞.马凡综合征一家四代九例报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11(1):56-59.[4]梁国芬.临床心内科讲座.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64-571.马凡氏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蛋白缺陷所致的结缔组织病,男女发病均等,双亲之一患此病其子女发病的风险为1/2,往往延续几代。
群体患病率0.72%,基因频率8.6×10-4,外显率71.2%,突变率3.09×10-5。
临床特点为眼部、骨骼、心血管系统异常改变。
眼部:晶状体脱位、视网膜剥离、白内障等。
骨骼:四肢长骨细长,腕征阳性,手指呈蜘蛛足样。
心血管系统: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病理改变为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的减少、变性、断裂与坏死。
血液从撕裂口流入血管夹层形成假腔,分离部位多位于中膜的中外1/3之间,故瘤体扩大可引起主动脉外壁破裂致心包填塞、大出血、休克。
血肿向远端剥离可侵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双侧髂动脉, 可引起相应脏器的缺血和功能改变如肠缺血、坏死、肾功能衰竭。
向近端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较好的诊断方法是CT、MRI、超声、升主动脉造影。
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 syndrome, MFS)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发病率为0.02%~0.03%, 其中25%~30%为散发病例, 认为是由于亲代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1]。
MFS 具有高度外显率但表现度不同, 90%的突变是某一患者或家族所特有[1]。
临床表现多样化, 主要涉及心血管、骨骼和眼等系统, 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也可能有不同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1 Judge DP, Dietz HC. Marfan' s syndrome. Lancet,2005,366( 9501) : 1965-1976马凡氏综合征是原因不明的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的结缔组织异常,升主动脉瘤伴有主动脉关闭不全是此病的严重病变,常因心衰或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