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之常见表达方式二

古代诗歌鉴赏之常见表达方式二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 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 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 调——哀景。
(3)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 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 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
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4)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 感情。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 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 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 决心。
借托 景物 抒言 情志
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 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 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 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 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判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法—— 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观地
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诗句中有 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句。
答题规范:诗歌采用直接抒情方式,诗中 ××句表达了诗人××感情。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由景生情)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借__代___的修辞方法。
例6.少年行【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 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 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 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 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竹枝词 刘禹锡 (融情于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情景交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表达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一般为咏物诗。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
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
• 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 时光流逝,春情易失;
•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 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判断下列各诗的景与情的关系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例2.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画菊》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 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 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例2.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答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 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 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 悲哀的了。
钗头凤 陆游
(借景抒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 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触景生情)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
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 人只有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借事抒情 :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 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 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 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 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 其中”(兼有借事抒情、衬托的手法)
例2.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的凄清。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
(1)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 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例4.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 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 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2.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 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1.绝句二首 (其一)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 哪是“情”。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 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哀景写乐情
例1.《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百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 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度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一倍增问其哀乐。
虽是虚拟,但写得情景交融,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 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属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 (3)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 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 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高。
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 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 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身居高处,叫声自然 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 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 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 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景与情的的关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1)乐景写乐情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者的字 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 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 钟——乐景 ,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哀景写哀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 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直_抒__胸__臆_的抒情方式,既表 现了作者忠__君_报__国_和__建_功__立_业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 强盛国势下的_举_国__上_下__尚__武_好__战_的__一_往__无_前__、_战_ 无__不__胜 的民
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