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解析:C[“后两联借景抒情”不对,后两联是议论抒情;另,“想到了家乡”也不当。
]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①对人民历经劫难的同情;②对社会黑暗的悲愤;③对与济源朋友离别的伤感;④对前程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9分)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6.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旅寓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迟”句,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B.“仲冬”句,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
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
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
C.“正月”句,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D.“轻霜”句,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
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
解析:C[C项,“寒迟”错误,应是对“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8.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表现手法方面,《旅寓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寓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同点:《旅寓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尘土。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B.“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解析:C[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10.“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横空”对“照野”,“隐隐”对“弥弥”,“层霄”对“浅浪”,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B[B项中“消极厌世”与文意不符。
]1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4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首联以“霸业沉”衬托“古时山色尚阴阴”,突出了人事虚无而自然永恒的道理。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诗歌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从历史联想到现实。
历史与现实交感,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解析:B[B项,应是以“古时山色尚阴阴”衬托“霸业沉”,暗含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14.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意思是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
B.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最后一联是说重回山宅,一切如旧,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解析:A[A项,“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错,“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 16.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