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西方在内部控制本质认识上观点:
(1)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工具”(法约尔,1908; 孔茨,1961);
(2)一种“方法和措施”(美国会计师协会,1936、 1949);
(3)一项“制度”(法国金融监管局,2007);
(4)一个“控制系统”(Turnbull报告,1999);
(5)一个“管理过程”(COSO报告,1992、2013; REM框架,2004;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2007)等。
续1
西方在部控制概念认识上的观点:
(1)“内部牵制”(R.H.蒙哥马利,1912);
(2)“内部会计控制”(AICPA,1936);
(3)“内部控制结构(三要素)”(AICPA,1998);
(4)“内部控制系统(四要素)”(CoCo,1995; Turnbull报告,1999);
(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COSO,1992 、2013);
续
比较各主要国家建立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 一是各个国家确立以可靠性和合规性为基础的 技术性目标,这是各个国家的融合和相通之处; 二是在发展性目标构成上,各个国家存在着明 显差异,特别是在如何处理资产安全性目标和战 略目标如何定位问题上有着根本性分歧。
中美内控目标的比较
战略目标 经营目标
COSO 1994
《基础规范》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 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我国内控的特征:
(1)全员控制: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2)全面控制:高中低、治理管理作业
(3)全程控制:时间上包括事前、事中、 事后;内容上包括制度的设计、执行与监 督。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出了建立 内部控制的五条原则如下:
四、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 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有人曾形象地用“木桶理论”和“链条定律”来栓释内部控制,短
美国内部控制各个历史阶段内控目标的比较
时期
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 新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可靠 合规 经营 安全 战略 性性 性 性 性
特点
√√
√
√√ √ √
√√ √ √
√√ √
实物资产控制与防 弊纠错。
强调资产安全性目 标控制。
内控目标与组织目 标一致。
这样,从内部控制发展演变中,对内部控制各种现象及 其外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出其共同的规定性;从主要 国家内部控制横向比较中,推理出企业内部控制特殊的 规定性,并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续5
(一)从历史演变过程上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共性:
雏形——内部牵制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审计技术导向的内部控制——本质偏离:把源于企业 管理内在需求的内控变成了外部监管者加诸在企业上的 一项监管技术、措施、制度、政策或程序。
两种做法:一是建立的原则;二是设计与评价的标准。
重要性1:它是内部控制的精髓,也是长 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重要性2:只要按原则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否则,就要遇到极大困难,或者导致管理 上的失控或失败。
续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原则及其做法不同。
美国COSO报告中,提出基于内部控制五大要 素的17项总体原则和82个相关属性。17项总体原 则和五项基本要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适 用于所有的组织;82个属性代表相关原则的主要 特征和关注点。它们构成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 立与评价的主要标准。
✓
ERM 2004
✓
✓
报告目标
✓
✓
合规目标
✓
✓
安全目标
COSO 2013
✓ ✓ ✓ ✓
基本规范
✓ ✓ ✓ ✓ ✓
中美比较:
相同:照搬或借鉴了主要目标。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资产的安全性。
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属性认识上偏 差和CPA免责避险需求所导致的。如果认为内部 控制仅仅是外部监管者监管企业的一项工具,那 么资产安全性并不是其直接追求的目标,特别是 站在CPA委托责任的角度,对于资产安全性更避 之不及;如果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 分,那么,资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 容之一,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 性,就毫无疑问的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本性回归与整合:即内 部控制逐渐回归到企业管理需要的内生性本质上来;内 部控制被看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过程,抑或是一种工具 。
续6
纵向比较的结论:
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它源于企业 管理需求。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企业目标 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系统,它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 功能与作用,但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牵制与约束、防护 与引导、监督与影响、衡量与评价,体现了企业管理控 制的本质特性。
我国一向重视国有资产或集体财产的安全性。
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模型
战略 发展性
经营 效率性
企业 目标
资产 安全性
报告 可靠性
法律 遵循性
我国内控目标的相互关系
谋士 高参
卫士 保安
企业生存与发展
安
全
目 前提 标
战略目标
分解
经营目标
反映
报告目标
合 规 保证 目 标
四、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
含义:内部控制原则是指实施内部控制时 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
续8:
Turnbull报告,在本质上,确立了内部控制是一个风险 管理的控制系统;在概念范畴上,确立了以风险控制为 导向的、将内部控制嵌入公司治理的、控制范围更为广 泛的、管理控制特性鲜明的内部控制。
横向比较的结论:
在本质属性上,美、英、加等逐渐认同内部控制的管理 属性,但在口径上,存在着过窄、稍偏和宽泛等三种代 表性的观点。美国是以企业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防 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的狭义内部控制。英国和加拿 大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促进企业目 标实现为中心的广义内部控制,更加重视企业治理结构 、组织结构、业务结构和财务会计特征等内部因素,企 业文化、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制、法律环 境、社会风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内部控制 的双重属性,代表着当今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续9
可将企业内部控制定义为:
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 他员工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 通过履行牵制与约束、防护与 引导、监督与影响、衡量与评 价等职能,旨在实行企业报告 的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经 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 发展的战略性等目标而发生的 一项企业管理活动。
二、我国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表达
(6)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八要素)”(COSO,2004 )等。
续2
企业内部控制一词的涵义取决于三个关键词:企业、内 部和控制,其中,控制是其内涵与实质。
在《说文》中,“控,引也”,基本释义是告状,指出 罪恶;节制,驾驭。
“制,裁也”,基本释义是规定;约束,管束;法规, 制度;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
两个字组合为“控制”,其释义是:掌握住对象不使其 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 影响之下,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企业”与“内部”,其实是在界定控制的主体与客体 、外延与范围。
续3
企业内部控制可初步解读为:企业为达到特定目标,企 业内部各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的控制,并且是由存在于 企业内部的具有约束、引导、监督、衡量与评价功能的 规则、制度、程序、氛围等诸多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而形成的经济控制系统。
取消资产安全性控 制目标。
提出战略性目标。
√√ √ √√ √
√
广义的报告目标,
√
将目标设定放在重 要位置。
续
结论:
(1)内控目标经历了从少到多,从静到动,从简到繁 ,从低到高,从局部目标到整体目标的变化。 (2)目标与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属性的认识相适应; (3)反映了各个时期内部控制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 外部审计、监管者等)的客观需求。即为谁服务。
中国式内部控制呈现出以下缺憾
板和弱环是企业内控的大忌。
与“木桶定律”相似的还有一个“链条定律”:一根链条跟它最薄
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立内部控制的政策、 理论与实务,用“木桶理论”解释,存在明显的 短板;用“链条定律”解释.存在明显的弱环。 无奈的是,短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而弱环决 定了整个链条的强度。具体说来,中国式内部控 制呈现出以下缺憾:
加拿大COCO控制指南》在四大控制要素的基础 上,提出了20条控制原则,将其作为企业实施内 部控制的标准。这些原则是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 的联结体,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评价内部控制 有效性确立了标准。
续
英国《Turnbull报告》提出了内控的制定原 则,一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紧 密结合,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是注重实用性,便于企业执行,内部控 制要与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保持相关性,能控制风险;三是内部控制 信息能够向投资者清晰披露。
续4
北大有位学者在考察了哲学家黑格尔、狄尔泰、胡塞尔 的观点后,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待事物之间的区 别在于:前者重普遍性规律的追求,后者重个体性的人 生价值意义的追求。从自然物到文化物是一个由以普遍 性为本质到以个体性为本质的转化过程。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认识,可以从 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内部控制的 本质更强调其“个性”。二是内部控制概念应是“个性 ”与“共性”的统一,以“个性”确定内部控制的内涵 和职能;以“共性”确定内部控制的外延和边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