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专家共识
Welch MJ, et al. Evaluation of Inhaler Device Technique in Caregiver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sthma. Pediatric Allergy, Immunology, and Pulmonology,2010, 23(2): 113-120.
常用吸入用药的装置
pMDI(气雾剂) pMDI+储雾罐 DPI(干粉剂) Nebulizer(雾化器)
射流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 滤网式(mesh)雾化
雾化吸入对患者的配合性、协同性要求少
与其他吸入装置相比,雾化吸入:
对患者协同性无特殊要求 潮式呼吸即可 可使用高剂量 可调整剂量 可实现联合药物治疗(若药物之间无配伍禁忌) 不释放CFC及赋型剂 可同时辅助供氧 气溶胶输出方式
Dolovich MB, Ahrens RC, Hess DR, et al. Device Selection and Outcomes of Aerosol Therapy: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merican College of Asthma, Allergy, and Immunology Chest, 2005,127:335-371.
布地奈德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 气道停留时间细胞膜 布地奈德Fra bibliotek糖皮质激素受体
布地奈德
细胞核
长链脂肪酸 酯化作用
脂解作用
布地奈德 复合物
无活性
Brattsand R et al. The role of intracellular esterification in budesonide once-daily dosing and airway selectivity. Clin Ther. 2003;25:C28-41
2011年,中国儿科 专家制定了《糖皮质 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 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9,并于2014年进行 了修订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1,2
雾化吸入是常用的吸入方式之一
<0.5 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 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排出于体外
直径1~5 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
1956年pMDI 的发明,吸入 疗法从此广泛 应用于临床。
1997年,英国胸科 协会制定了《雾化 器治疗的最佳实 践》,2001年,欧 洲呼吸疾病协会制 定了雾化器使用的 指南2,3
2003年起,我国《儿 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 规》和《儿童支气管 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也把吸入疗法作为防 治哮喘的首选疗法7.8。
与储雾罐+MDI相比,使用雾化器更易操作
30
25
P<0.001
总错误率(%)
20 15
24.8 15.9
主要错误率(%)
P<0.001
10
15.6 8.5
5 0
储雾罐+MDI 雾化器
在154例1-6岁的哮喘患儿中调查吸入疗法的使用情况, 其中储雾罐+MDI组110例、雾化吸入 组44例,结果表明,雾化吸入装置使用正确率更高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药理特性比较
卞如濂.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特性.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7): 440-1.
布地奈德具有适当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可在气道中快速溶解于粘液
溶解 沉积 黏液纤毛转运
水溶性 脂溶性
ASL:黏液毯 细胞膜
代谢 与受体相互作用
摄取 气道动力学
保留
全身吸收 全身吸收
Currie GP, et al. QJM. 2005; 98(3): 171-182
与孟鲁司特比较, ICS可降低17%哮喘患者急性发作风险
需要使用全身激素的急性加重的风险
在1996年1月-2009年11月发表的18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孟鲁司特用于治疗轻 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的疗效,其中有7篇研究比较了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孟鲁司特治疗组需要使用全身激素的 急性发作风险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孟鲁司特相比,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需要使用全身激素的急性发 作风险(RR=0.83,P=0.01)。
Castro-Rodriguez GA, et al. The rol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nd montelukast in children with mild–moderate asthma: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Arch Dis Child, 2010, 95:365–370.
McLaughlin T,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7, 23(6): 1319 –1328.
CONTENTS
吸入疗法概述及常用给药技术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 ——经典途经、非经典途径
布地奈德吸入后在气道中沉积,一部分被黏液的纤毛转运,一部分溶解在黏液中。布地奈德具有适宜的水溶性,能 够溶解于黏液,快速通过黏液毯,同时,布地奈德还具有适当的脂溶性,可快速透过细胞膜,从而到达气道组织的 炎症细胞内,发挥抗炎作用。
Edsbäcker S et al. Airway selectivity: an update of pharmacokinetic factors affecting local and systemic disposition of inhaled steroids.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06;98:523-36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目前 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
三种药物对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扩张的相对效应1
药物类型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β2受体激动剂
控制炎症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扩张支气管
++: 显著;+: 轻微;—: 无; * 长期使用; # 气道稳定性效应
++ ++ +*
+ + +
— +
#
++
>5 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 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
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如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 (Budesonide inhalation suspension,BIS)时,呈不规则形状的药雾微粒更易 进入下呼吸道 3。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 2.洪建国. 吸入装置的研究进展 [M]//林江涛,殷凯生.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6-216. 3. Sbirlea-Apiou G, et al. Deposition mechanics of pharmaceutical particles in human airways [M]//Hickey AJ. Inhalation Aerosols. New York: Informa Healthcare USA, 2007:1-30.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指标
水溶性 (μg/ ml) 二丙酸倍 氯米松 布地奈德 氟替卡松 氟尼缩松 曲安奈德 0.1 14 0.04 100 40 相对受体 亲和力 局部相 对变白 效能 0.6 1 1 0.3 0.4 血浆半衰 期(h) 组织分布 清除率 首过代谢 容积 (L/kg) 后活性药 物比例 (L/kg) (%) 2.7-4.3 3.7-8.9 1.8 2.1 0.9-1.4 0.9-1.3 1.0 1.2 6-13 <1 21 22
在因哮喘导致急诊或住院的哮喘患儿(年龄≤8岁)中, 非雾化方式吸入糖皮质激素相比,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显著降低哮喘再发风险
哮喘再发风险 的风险比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 vs 其他非雾化方式吸入激素治疗 95%可信区间 相对风险降低
0.47
0.28 - 0.78
53%
一项纵向回顾性研究纳入10176例急诊或住院的哮喘患儿,回顾性调查其过去6个月的用药情况,并据此 分组,并记录收治后30天内的用药情况,观察31-180天内患者再次急诊或住院的风险。结果表明,在因 哮喘导致急诊或住院的哮喘患儿(年龄≤8岁)中,与其他哮喘治疗药物和非雾化方式吸入糖皮质激素相比,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与哮喘再发风险的显著降低相关。
0.4* 1* 2.3** 0.2* 0.5***
0.1 2.3-2.8 3.7-14.4 1.6 1.5
*:在人体肺组织,**:在大鼠胸腺,***:在大鼠骨骼肌,-:无发表的资料
Pedersen S, 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 . Allergy, 1997, 52 (Suppl 39): 1-34.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 国开始应用选用β2受体激 动剂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 使用ICS防治哮喘复发。
吸入疗法嗣后被《美国哮喘 诊断与管理指南-EPR3》4、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 5.6 。
1.苏长海, 卢立山. 吸入法治疗哮喘发展史[J]. 中国药师, 2008, 11(8):985-987. 2 The Nebulizer Poject Group of the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 Current best practice for nebuliser treatment. Thorax 1997;52(Suppl 2):S4–S16. 3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nebulizers. Eur Respir J, 2001, 18: 228–242. 4. Expert Panel Report 3: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NIH Publication No. 07-4051, Bethesda, MA, 2007. 5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Vancouver (WA):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12. [EB/OL]. 6.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ldren 5 years and younger. 2009. 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 [J]. 2004, 42(2): 100-106.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 9 申昆玲, 等.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1):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