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文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为宋金时代著名医家。
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2),曾召补过太医,但不久即辞去。
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日游水(许昌北汝河)之上,讲论医理。
医术高超,人称“望而尽其工,闻而尽其巧,问而尽其神,切而尽其圣,集工巧神圣于张从正一人”。
故有“神医”之称。
融贯《难》、《素》之学,其法宗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而为“金元四大家”。
刘守真是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张子和私淑河间学派,但有独创,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工于汗吐下三法,多有效验。
张氏性格孤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驱邪两者的关系在看法上有分歧,子和所提“驱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及由此而创的攻病三法,甚为同道排斥,加之汗下吐这一套不符合伺候王公大人的需要,所以很不得意。
晚年尤消极,然临财廉,有医德,甚为人称颂。
课文简析文章论述了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
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籍”;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六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七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虚实:指正气虚和邪气实两种表现。
表实者里必虚:如果体表邪气实的话,体内必然正气虚。
者:助词,此有表假设之义,作"如果……的话"解。
常:一般规律。
良工:良医。
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
粗工:医术不高明的医生。
或:有时候。
治其虚:即扶正用补法。
治其实:即驱邪用攻法。
幸中(zhòng):侥幸地治对了。
中:命中。
谬工:不通医术,滥行施治的医生。
实实虚虚: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
使动用法。
后"实"和后"虚"为前"实"和前"虚"的宾语,用作名词。
即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攻法。
着:显著,明显。
罪:名词活用为动词,责怪、谴责。
庸工: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敷衍应付的医生。
渠:他。
第三人称代词。
省:检查。
鲧湮洪水:鲧(gǔn):夏禹王的父亲。
号崇伯。
湮:堵塞。
传说舜命鲧治水,鲧用水来土湮的筑堤防水之法,历经九年而终无效,后来舜将其殛死于羽山。
此以喻庸医滥用补法,越补越坏事。
五行之道: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此指五行中的水性。
道:规律。
与其:“与其”与“不若”构成固定结构,即“与其……不如”。
逆:违背。
不见用:不被聘用。
见:被。
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哪里再考虑病人的死活呢?复计:再考虑,计议。
世无真实:世上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
诠:论述、解释之义。
为文体之一种,用于对某种问题的论述和解释,如本文即是。
该:通"赅",《说文》:"备也。
"总括一切、全面包括的意思。
庶几:同"庶乎"或"庶"。
此处表"希望"之意。
夫病之一物:疾病这一东西。
之:结构助词,表同一关系。
“之”的前后两项并非领属关系,而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此“之”为表同一关系的结构助词,可译为“这”,或不译。
揽:全取曰揽,如包揽,兜揽。
即“整个儿地”,或“一股脑儿地”。
传:即传经。
由一经的病证传变到另一经的病证。
即病证流传演变。
自尽:病邪自行消除。
颇:稍微。
已:停止。
指病愈。
论:论说。
真气:泛指元气。
胜:强盛;充足。
交弛横骛(wù):指病邪充溢横流,盛实扩散,就像一群野马交错急驰,狂奔乱跑。
驰:狂奔。
骛:乱跑。
脉脱:脉息微弱将绝。
下虚:下元虚衰。
处之者三:病邪进入的地方有三处。
处:居止,引申为“进入”。
或:有时候。
走注:风痹的别称,又名行痹。
证见游走性疼痛。
《素问•痹论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麻痹不仁:肢体麻木,没有知觉。
汗而出之:用发汗法驱除邪气,汗:名词用作状语。
宿食:又称宿滞、食积或伤食。
指食物经宿不消,停积胃肠的病证。
涌而出之:吐着使它出去。
即用吐法驱除病邪。
寒湿:指湿困脾胃,损伤脾阳的病证。
固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的病证。
泄而出之:用泄泻法驱除病邪。
散(sàn):分开、分别,与聚相对,不集中,散在各处。
动词作状语,修饰“论”。
流:流散,分别,不固定。
作状语,修饰动词“言”。
言:论述。
一阶:一途,此即指一种治法。
数篇:指《素问》中的第七十四、七十一、七十、六十八等篇。
各:各篇,指《至真要大论》等数篇。
断:判断,断定。
具:写,陈述。
《补论》:《儒门事亲•卷三》中的一篇。
“辛补肝”五句: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
因作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故云。
其余“咸补”等仿此。
此说与《素问•藏气法时论》等有异。
至其统论诸药:至于其中总括地论述各种药的性效。
至:至于,介词。
统:总括。
殊不言补:完全不说补法。
殊:绝对;完全。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可直接译为“那么”。
若:此。
草木:指药物。
口体:复词偏义。
义偏在“体”,身体。
德教:道德教化。
兴平:兴盛太平时期。
粱肉而已:吃饭吃肉就行了。
粱肉,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吃饭吃肉。
过:过失。
此指病邪。
世已治:社会已经平安。
刑措:把刑罚搁置起来。
措:放置,搁置。
瘵(zhài):病,《诗•大雅•瞻卬》:“士民其瘵”。
亦可指肺结核病,如痨瘵。
未由也已:无从治疗了。
也已:语气词连用。
也:表抒缓语气。
已:同:“矣”,了。
各立门墙:各立门户。
指医学上的门户之见,即各立派别。
能兼众法:能兼代各种治法。
兼:兼代综括。
有揃(jiǎn)有导:揃:用静修的方法养生治病,如气功中的坐功、卧功等。
导:导引,和“揃”相反,用运动的方法锻炼身体,呼吸吐纳,防治疾病,如华佗的五禽戏及后来的太极拳等。
其:我。
诬:曲解。
引涎、漉涎:使涎液流出,便于涌吐。
嚏(tì)气:用药吹入鼻孔,通气开窍。
追泪:用药搐入鼻孔,泪出为止。
蒸:用煮药的热气蒸患处。
熏:用药烧烟熏患处。
渫(xiè):用药洗涤,除去污浊。
熨:药物加热后用布包熨患处。
烙:用金属烙器煨热烫患处。
砭射:用砭石等磨刮患处。
催生:用药物催促孕妇分娩。
下乳:用药物或针法等使孕妇乳汁通下。
磨积:消除积滞。
逐水:泻出积水。
破经:通经行血。
泄气:泄导正气。
相:视,观察。
率:比例,用作动词,按比率统计。
所当:所占的比率。
条:列出,说明。
别:另外。
《原补》:见《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该篇在《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凡在下者皆可下式》三篇之后。
预:参与,掺杂。
《内经》曰: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所说。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意思是知道其中的要领,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
是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此为宾语前置句,即“谓是”。
“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是”为代词,作宾语。
重点归纳一、通假字1. 所以该治病之法也。
“该”通“赅”,包括。
2. 使不预三法。
“预”通“与”,参与、列入。
二、重点词语1. 纯:完全。
2. 渠:他。
3. 终老:老死。
4. 湮:堵塞。
5. 诠:解释。
6. 该:通“赅”。
概括。
7. 诸:之于。
兼词。
8. 揽:挽;拉到自己身上来。
9. 颇:稍微。
10. 处:居止。
11. 客:留止。
12. 散:分散;分别。
13. 流:分散;分别。
14. 阶:途径。
15. 具:陈述;详备。
16. 至:至于。
17. 统:总;概括。
18. 殊:绝;完全。
19. 止:只。
20. 若:此。
21. 口体:义偏于“体”。
身体。
22. 德教:道德教化。
23. 及:如果。
24. 过:过失。
此指病邪。
25. 措:搁置。
26. 瘵:病。
27. 门墙:门户。
28. 相:察看。
29. 率:比例。
30. 条:分条列举。
31. 左:下。
32. 预:参与。
三、词义辨析┌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
(希望)庶几→│└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
(也许)《丹溪翁传》┌以十分率之。
(划分比例)│率→│以是为率。
(比例)《华佗传》││乃率其子爔载柎以行。
(率领)《徐灵胎先生传》│└率尔自逞俊快。
(轻率)《大医精诚》┌殊不言补。
(完全)殊→│└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不同)《华佗传》┌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
(看)相→│└主相晋国,于今八年。
(辅佐)《秦医缓和》┌使用药者知吐中有汗,下中有补,止有三法。
(只)止→│└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
(到……去)《华佗传》┌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
(稍微)颇→│└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
(很)《〈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四、词语活用1. 实实虚虚。
(实、虚:使动用法,使……更实,使……更虚。
)2. 故可得而罪也。
(罪:名词作动词,责怪。
)3. 出之者亦三也。
(出:使动用法,使……出。
)4. 可汗而出之。
(汗:名词作状语,用汗法。
)5. 热客下焦。
(客:名词作动词,侵入。
)6. 若人无病,粱肉而已。
(粱肉:名词作动词,吃粱肉。
)7. 病之去也,粱肉补之。
(粱肉:名词作状语,用粱肉。
)8. 以十分率之。
(率:名词作动词,划分比例。
)9. 吐者,瓜蒂而已矣。
(瓜蒂:名词作动词,用瓜蒂。
)10. 各条药之轻重寒温于左。
(条:名词作动词,分条列出。
)五、特殊语序1.是之谓也。
(宾语前置。
宾语:是。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睢州考城(河南)人。
大定明昌间(公元1190年左右)以医闻名于世,曾被金朝(兴定中)召补为太医。
他崇奉刘完素学说,著有《儒门事亲》一书,凡14卷,他的疾病分类法宗刘氏的六气论,分为六门,治病方法则宗汉代张仲景汗、吐、下叫做三法。
他善于使用剧烈的泻下剂和催吐剂,尤注意泻下,被称为攻下派,他的立论认为病由邪生,攻邪才能已病,因此成为攻邪学说的代表者,与刘完素,李东恒,朱丹溪齐名,号称“金元四大家”。
传张从正之学的有麻九畴,常德、李子范等皆成名家,他用药多取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卓效。
据元人张颐斋序《儒门事亲》说:“近世惟河间刘守真深得长沙遗意,故能以斯道鸣于大定明昌间,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焉,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密,辨实于虚,识燠于寒,以至阴阳之所以造化,运气之所胜复,风土之异宜,形神之殊禀,无一不究其极,凡所拯疗,如取如携,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