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教学手段和措
施,来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中间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
为了让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去关注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身体条件、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较差的学生,同时又突出体育骨干的主体示范作用,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会请体育特长突出的学生,他们中间有的是校队的,有的是班里的体育骨干,做
“小老师”,随时请他们做示范、帮助指导其他同学进行练习。
在一次篮球的运球游戏比赛中,这些“小老师”充分发挥了他们体育骨干的主体示范作用,表现的积极、主动、热心。
比赛前,他们比划着运球动作,讲着怎么转身快和不失误,安排同学的先后秩序;比赛中,负责指挥和组织同学之间相互加油;比赛后,取得胜利,相互击掌庆祝。
失败也不气馁和相互埋怨,而是互相鼓励,找出不足之处,力争取得下一次的胜利。
整个教学气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气氛十分的热烈。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这种良好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这
些体育骨干在需要做示范动作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以往的积极性,有时候是在我的点名下,甚至是强烈的要求下,不情愿的出列做示范动作;在游戏比赛中,也只是关注自己的表现如何,没有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和指挥同学进行游戏,有时还会去埋怨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练
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和耐心,有的时候对同学的帮助请求置之不理。
我主动地找到这些学生,跟他们做了一次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真的很感谢你,愿
意做你的助手,愿意去帮助同学。
在同学面前我们展示自己的特长,我们很高兴,在同学的心目中的我们的地位都提高了,可是老师你对我们却没有太多的要求,没有额外的再加深一点难度,没有向以前一样关注我们。
我们现在的感觉是,老师对我们少了点什么”。
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还沾沾自喜的神经,自认为对新课标理解透彻,学习较多的我,其实在理解新课标上还是停留在了表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新课标绝对化了。
没有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问题理解上。
片面地把关注个体差异定格为关注相对来说体育学习的“弱者”和体育“运动细胞”的缺乏者,在教学中,甚至从备课开始都考虑的是这个问题,一切围绕着他们转。
从而
忽略了相对来说体育学习的“强者”,具有体育“运动细胞”较多的学生。
学生的话让我一下清醒了。
在对新课标的关注个体差异的问题上,不能够片面的去理解。
在关注体育学习的“弱者”的同时,也要去关心体育学习的“强者”。
特长突出的学生是教师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顶梁柱”、是基石、是体育教师的左膀右臂,课堂上若没有这部分学生的鼎力相助,体育教师的负荷会特别大。
在这一方面我是
深有体会。
我总是认为这部分群体的学生,自觉性比较强,又有一定的运动基础能力,因此就认为可以放手不管了,
“冷落”了他们。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体育学习“弱者”身上。
可是现在细细想来,确实对他们关心不够,这部分学生其实也需要关注、也需要帮助、也需要指导。
我在课堂中的实际行为,在无形中“伤害”了他们。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
这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处“败笔”。
从一个教学的误区走到了另一个教学误区。
从只关注先天素质好和经后天努力的尖子学生身上到只关注对体育不很敏感或反感的弱势群体身上。
而没有真正地做到
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跟学生们的交流,已经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新课标中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一个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
首先,帮助全体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拟订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课堂上、活动中为每个学生提供环境,创设逐步实现学习目标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挖掘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其次,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优势互补;强调学生个体的进步与成功体验。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欣赏。
在合作中交流,展示自我,感受运动的魅力。
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
上都有所发展与进步。
使体育“强者”玩的痛快,体育“弱者”玩出兴趣,让他们个个走进体育,人人有所收获。
再次,培养个体参与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设计运动负荷和强度、设计运动场地,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他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只有让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参与,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增强体质,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最后,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体育教师应尽量和每一位学生多沟通,形成较随和宽松的气氛,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成为朋友关系。
在交往谈话中诱导学生说心理话,让学生能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学会分析学生,“读懂”学生,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